三亞市第五中學
現代社會,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和 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鑒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不是一兩節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新課標的要求實際上已經是著眼于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能力。筆者根據課標的指導及自身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對閱讀教學進行探討:
一、讓朗讀成為閱讀教學的先行者
朗讀就是人們學習語言,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聲情并茂的朗讀是喚醒學生美感的方法之一。閱讀教學中,繪聲繪色的朗讀萬萬不可缺。《春》這篇課文圍繞一個春字熱情嘔歌了春的美。教本課時,根據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通過朗讀培養語感,再借助錄音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用舒緩、欣喜的語調再現春草、春風、春雨等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意境美,激起追求美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愿望。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是為紀念北大90周年校慶而寫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大量的修辭傾吐衷情抒寫抱負,字里行間透著詩意,教學時,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讀,然后仿讀,試讀,品讀,指導品讀時我讓學生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才體味文章所蘊涵的情感,才能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經過仿讀、試讀、品讀,學生能聯想到田曉菲的誓言,這正是文本的主旨所在。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去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悟”。
二、讓話題成為閱讀對話的平臺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過去的閱讀教學是教師用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根據參考資料解讀作品然后再想學生罐素輸”。目前,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設計教學相當盛行,應該說,提問設計對避免滿堂罐的現象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應看到它走進另一誤區,滿堂罐變成滿堂言。一篇課提出大堆問題,缺少一兩個中心問題,而有些傲視卻把它看作是啟發式教學,其實是一種誤解。下面是一堂《斑羚飛渡》的閱讀課片段,教師在課文導入之后,設計以下提問:
1、斑羚飛渡遇到怎樣的緊急的情況?
2、面對這樣的絕境,斑羚群有怎樣的表現?
3、鐮刀頭想出了一什么絕妙的自救辦法?第一步斑羚群是怎樣做的/
4、面對又寬又深的山洞,斑羚是怎樣飛渡的
(1)請找出描寫斑羚跳躍騰空的動詞
(2)在跳躍的最高點,哪一個動作給了年輕斑羚新的生命?文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老斑羚?
5成功的試跳給斑羚種族帶來了生的希望,作者在描寫其他斑羚飛讀的時候是怎樣安排的呢?
從整個閱讀流程來看,教師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問題,教師在體提問學生忙于找答案。這種所謂的對話是文章的整體美喪失了,談不上師生對話,筆者認為要實現有效的對話,必須以話題作平臺即根據文本創設談話主題,中心,大家圍繞話題各抒己見,并從中得到啟示,從而使思維不斷深化,思想得到升華。如何搭建話題平臺呢?一、聯系地區文化。將文本內容與文化資源結合起來。二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感受。確定話題平臺,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考慮到初一學生對自己的童年玩耍的環境有深刻印象,我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話題,把自己記憶中最沒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然后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學生就字讓而然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從滿情趣的百草遠生活。閱讀《背影》時,我引導學生捫心自問“我是怎樣感受父母之愛的”學生通過談論,感受父母只愛,有了這話題的鋪墊,接著引導學生研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學生在進入到與文本的對話中,就能體會到父愛與偉大。三提供材料創設話題。如果我們的話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學生陌生的領域,也應該為提供一些感性的材料,如圖片、音像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經驗,從而更好地進行對話,如教《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我展示哈爾威船長站在船頭的圖片,設定話題:想一想自己如果是文中的主人公,會不會選擇像哈爾威船長那樣選擇與諾曼底一起沉入大海,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了人物形象。
話題不是固定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因人因文創設合適的話題,構建良好的對話平臺。
四、把課標對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呂叔湘先生曾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少”“慢”“差”“費”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然后靠課本及閱讀就想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不現實的語文課程標準為閱讀教學提出明確的目標,他將可內與課外的閱讀統一起來,它明確規定了背誦和課外閱讀量,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初中課外閱讀不少1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至3部,背誦篇目不少于80篇,詩、詞曲50首,推薦閱讀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品,如《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繁星春水》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的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要讓閱讀要求與閱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相應的調整。教師每周為學生提供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適應當前閱讀水平材料。或把學生帶入閱室,指導學生閱讀名著學習寫摘記,做卡片,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活動,有利于學生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有利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淺談新課改下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5.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8.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9.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10.小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