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新
課程改革和新教育實驗提倡讓我們的孩子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并盡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作為民族文化幾千年來不斷積淀和發展的精華----成語的教學也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和改革要求的新契機。蘇教版教材非常重視成語這一文化瑰寶,在每個練習中安排了成語這一訓練項目,它的教學要求是:熟記,大概了解成語的意思,高年級能適當運用。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把握成語的教學和運用呢?以下是我們一段時期以來打破“惟一正確、從眾心態、經驗主義”等創新思維的枷鎖,摒棄陳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巧妙結合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寫程序,運用新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成語教學的點滴做法與體會。
一、把握好成語的朗讀停頓。
成語絕大多數十四字的,在朗讀時一般都是兩個字做一次停頓,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瀝膽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這樣停頓的,我們教材中沒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語,如:莫須有、快刀斬亂麻、樹欲靜而風不止等,在朗讀這些成語時則要根據它們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意思選擇停頓。
二、把握成語和本單元課文的聯系。
教材中每個練習安排的成語不但各自相關,而且和本單元的課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教者應該注意這種聯系,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所學的成語。在學習蘇教版小語第十冊練習2上的成語之前,孩子們已經學過了《盧溝橋烽火》一課,我結合練習中包含的十二個成語,聯系《盧溝橋烽火》,設計了下面一段填空題。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寇拉來大炮。向我軍發起了進攻,他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瘋狂地向宛平縣城撲來,面對_____的敵人,_____的炮火,我軍官兵怒火沖天,因為他們想到了“九一八”事變后,三千萬被日寇欺凌的東北同胞仍在_____、_____中;因為他們想到了日本鬼子大屠殺時,自己_____、_____的親人。于是,他們_____,用子彈回敬了敵人的進攻。
戰斗勝利了,宛平縣城內的軍民_____、_____,在這場戰斗中,涌現了許多算得上_____、_____的英雄。也是這個時候起,所有中華兒女從此走上了_____的偉大歷程。
(參考答案:漫山遍野→鋪天蓋地→十冬臘月→冰天雪地→痛不欲生→呼天喊地→眾志成城→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叱咤風云→頂天立地→開天辟地)
上個世紀那場戰爭對國人來說,是永遠無法抹去的痛。教育孩子記住這段歷史是我們進行這次成語教學的目的之一,現在看來,效果不錯。不少孩子對課文的認識又得到了加深。整個教學中于永正老師提出的“重感悟重運用”等教學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不要求孩子能夠完全理解或說出成語的意思,而是通過文字的串連、課文的延續,再現歷史,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一個不覺得陌生的情境,讓他們在頓悟的基礎上,選擇填空。課堂上雖然少了說教,少了灌輸,也好像少掉了一些“熱鬧”,但孩子們真正做到了學有所得。
三、整體把握全冊成語,融會貫通
蘇教版練習中的成語不但和本單元的課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成語和成語之間也有著一定的關聯,那么教者在教學時應能及時地復習、鞏固,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第三冊練習1中四個有關秋天的成語時,就可以復習第二冊中的有關春天和夏天的成語。同樣,在教學練習5中的四個有關冬天的成語時,可把四季的成語進行綜合,讓學生進行朗讀和理解。
四、把握成語之間的聯系,適當補充
蘇教版教材中每個練習安排的成語,表達著相同或相近的主題,這就給教者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如第九冊第二個練習,安排了十二個出自寓言的成語: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認讀,再想一想十二個成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讓他們從整體上感知這十二個成語都是從寓言中得來的成語。接著,我再逐一講解,配合每個成語的小故事,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直觀的形象,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接著,我問學生:你們還知道哪些從寓言中得來的成語?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積極回答:“百步穿楊”、“杞人憂天”、“自相矛盾”……同時,我又補充學習了“愚公移山”、“指鹿為馬”、“驚弓之鳥”“井底之蛙”等詞語,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成語教學似輕實重、似易實難,它重在運用和積累。然而,靠教材中這僅有的成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還應要求學生在課外多看課外書籍,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寫作中。這樣,中國的成語文化才得以流傳。
作者郵箱: zhxnhhn@126.com
[成語教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成語教學反思高中
2.成語教學的反思
3.
4.
5.《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6.
7.《成語故事》教學反思的內容
8.《有故事的成語》教學設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反思
10.《成語故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