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難點突破六法
甘肅省正寧縣第三中學 蘇發元 745305
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既有詞語、句子理解方面的,也有篇章結構梳理方面的,還有藝術特點掌握及寫作意圖把握方面的。對于這些難點,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予以突破:
一、舉例法。課文中有些語句概括性、哲理性都比較強,舉例說明便可化難為易。如《<物種起源>導言》一文結尾關于物種起源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筆者在教學中舉了如下例子:虎、獅、豹是同屬的種,但說它們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某一共同的種所傳下來的后代,便不能準確清楚地說明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而我國的東北虎、華南虎、新疆虎的祖先原本是同一物種的一個種群,后來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區,由于遼闊地帶的隔離,它們彼此無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經過長期的隔離和環境條件的影響,最后它們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從而成為虎的各項變種,但這些變種都是虎的后代。
又如《記憶》一文語言哲理性強,那么,對哲理性語言的理解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難點,如在理解“記憶沒有重量,卻既可以壓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間飛翔”一句時,我啟發學生回憶我們祖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飽受列強欺凌的歷史,學生心里就感到格外憤悶、壓抑;而學生一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申奧成功、神舟5號發射成功等,又不禁對祖國的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用例子去印證原句,學生很快便領會了原句的意蘊。
二、轉換法。外國作家的作品因為語言習慣、表達方式不同于我們的漢語,因此,譯介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學生在語句理解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難,但如果我們把這些語句轉換為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習慣的說法,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如托馬斯劉易斯《這個世界的音樂》中有一段文字是:“當然還有其他方法來解釋鯨魚之歌。那些歌也許是有關航行,或有關浮游節肢動物的來源,或有關領地界限的簡單而實打實的敘述和聲明。但迄今證據還沒有得到。除非有一天有人證明,這些長長的、繚繞的、執著的曲調,被不同的歌唱者重復著,又加上了它們各自的修飾,這不過是為了向海面下數百英里之外傳遞像“鯨魚在這兒”之類尋常的信息。否則,我就只能相信,這些曲調是真正的音樂。”這段文字可轉換為如下平實的說明性文字: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鯨魚之歌是簡單的實打實的敘述和聲明,也不能證明是為了傳遞尋常的信息。因而只能相信這些曲調是音樂。
另外,文學作品用形象表意,部分學生不善于形象思維,因此對一些用形象達意的句子的理解也成了難點。為此,有必要將形象語句轉換為直觀通俗的語句。如《沁園春長沙》詞上片末尾設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下片末尾形象作答“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形象語句)詞人和戰友們到湘江中流游泳激起的波浪,連飛快行駛的船只都阻擋住了,說明詞人和他的戰友們才是中國的中流砥柱,主宰國家命運的不是反動統治者,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直觀通俗語句)
三、圖示法。課文中有些關系比較復雜的內容可采用圖示法,如《神奇的極光》在講到極光的來龍去脈時寫道:“地磁場分布在地球周圍,被太陽風包裹著,形成一個棒槌狀的腔體,它的科學名稱叫做磁層。為了更形象化,我們打這樣一個比方。可以把磁層看成一個巨大無比的電視機顯像管,它將進入高空大氣的太陽風粒子流匯聚成束,聚焦到地磁極區,極區大氣就是顯像管的熒光屏,極光則是電視屏幕上移動的圖像。但是,這里的電視
屏幕卻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徑為4000公里的極區高空大氣。通常,地面上的觀眾,在某個地方只能見到畫面的1/50。在電視顯像管中,電子束擊中電視屏幕,因為屏上涂有發光物質,會發射出光,顯示成圖像。同樣,來自空間的電子束,打入極區高空大氣層時,會激發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導致發光,人們便見到了極光的圖像顯示。”這段文字中牽扯到好多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很抽象,如果畫圖顯示,極光形成的原理便一目了然。圖示如右:
四、增刪法。有些文章在寫法上跳躍性大,為了理解上的連貫,需要增添個別內容以搭橋,而另一些文章在寫法上則隨興之所至,順手插說個別內容,為了理清眉目,則需要先刪去這些內容。比如在劃分《拿來主義》一文的結構層次時,學生有幾種意見,很難統一,我經過分析,發現原來是第二、六自然段的論述影響了學生的視線,圖示如下:
第1段:閉關主義-送去主義 第2段:拿來主義
第3段:送去主義 第4段:送來主義
第5段:拿來主義 第6段:送來主義
第7-10段:拿來主義
刪去第二、六自然段后,文脈就清晰多了。于是,我讓學生刪去第二、六自然段后再劃分層次,結果學生很快將課文劃分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拿來主義”三大部分(“送來”乃“送去”之危害,歸入“送去”部分)。
五、比較法。某些問題直接理解起來有困難,可采用比較的辦法來進行。如《讀<伊索寓言>》一文,作者說:“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那么,作者糾正的目的何在呢?這就需要把文中每一則寓言的“初始意義”與作者在文中賦予的“臨時意義”加以比較把握。以蝙蝠的故事來說,“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寓言的“初始意義”是諷勸人們要誠實做人,不要墻上蘆葦隨風倒,最后弄得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但錢先生又加以引申,接著說:“人比蝙蝠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意思是現實中一些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打腫臉充胖子,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把寓言故事“原始意義”和作者引申的“臨時意義”加以比較,就會明確,作者表面說是糾正伊索寓言故事所產生的偏見,其實是借糾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即“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對現代社會丑陋的世相百態和人性中的缺陷弱點進行批判諷刺。這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這個難點便突破了。
文學作品語言鑒賞這個難點也可采用詞語添刪或替換比較的方法予以突破。例如《荷花淀》詩化語言細膩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刻畫了人物形象,如何突破學生對詩化語言的咀嚼鑒賞這個難點呢?可以用刪減個別詞語和原句比較的辦法進行。如“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一句刪去“低著頭”和“總是”以后,表意變成了一種諷刺挖苦,水生女人也成了自私、落后的形象,而原句“總是”和“低著頭”相襯,傳達出的卻是水生女人的一絲責備,還有些贊許與自豪,反映出了她雖是傳統賢惠的農村婦女,但已受過進步思想的洗禮,有了覺悟。這樣,學生便理解了本文語言質樸、簡明但內涵豐富的特點。替換比較的辦法可參照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舉例進行。
六、體驗法。此法適宜于內容與學生心理距離較大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課文,如美國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單看文本,沒有什么難度,學生不會有什么讀不懂的。難在哪里?就難在作者作為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對世界的感受,學生是難以體驗到的。有老師就采用讓學生蒙著眼睛做走、摸、猜的游戲,然后談自己的感受的辦法突破了體會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感情這個難點。
又如古典詩歌內容含而不露,引而不發,欲說還休,要讓學生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用語言具體表達出來,還真有一定難度,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充分感受體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那么,如何讓學生身臨意境,目視耳聽,騁心馳懷呢?想象。比如學習《山居秋暝》,讓學生在《高山流水》或《魚舟唱晚》古箏曲的伴奏下閉上眼睛邊吟誦邊想象,學生就會置身于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去,從而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的詩作特點,并體會到作者對清幽、空靜、閑適生活的神往及自得之情。這就比那種從結構、立意、語句、詞語、情感、主旨一一講到底的傳統作法要好得多。
[語文教學難點突破六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利用網絡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局限論文
10.學習拼音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