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為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啟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著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1)結合注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2)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為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里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干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為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為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為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并無直接關系。(《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鑒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里)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說明 種子(核)
丹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表意見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并且以生理特性為主,生活習性為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里,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為“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了,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峰”“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盡管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為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于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于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夸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為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為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為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厘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里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
寫說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可是,這道練習并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才是確切的,因為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為什么這樣說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許”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為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說,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這里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說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著高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說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丹柯教師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