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10
作者:天馬行空
課 題 勸學 荀子
邳州岔河高級中學 王文清 課 型 新 授
教 學
目 標 1、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課文中文言虛實詞、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論證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教學方法 自習法 講讀教法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正字正音;2、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3、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專 題
感 知 要學--怎么學:從師而學
閱讀經典
思考創新
由此導入新課 。
從專題的整體的角度感知
作
者
介
紹 教師投影補充內容: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人性惡”之說,是作者勸學之因,學而知之,完善自我
學生回憶、回答:
了解的有關作者常識
閱讀教師補充內容
把握大意
識記劃線句內容
疏
通
文
意
,
整
體
感
知
一、整體感知
1、朗讀感知:
巡視,點撥
2、引導合作:
巡視,點撥
2、引導釋遺:
啟發,誘導
二、朗讀
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
(1) 停頓要注意意群, .例如“學//不可以/已”
(2) 重讀要依據的表意的需求等.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
三、.整理字詞句式,積累文言知識,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投放所要整理的
字詞及句式
學生整理時,巡視、點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引導、糾正
(學生整理時,允許同位之間討論)
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就疑難問題及存在問題適當點撥
及時引導、糾正存在的問題 ,適當明確答案
朗讀,借助注釋、工具書、參考書
不理解處作好標記
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意見不統一處,作好標記
小組代表質疑,全體同學共同解答
1
1 朗讀,注意節奏
畫出疑問處
交流、提問
學生結合課文整理教師出示的練習:
(1) 一、指出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勸、已、中、就、勵、疾、彰、假、致、絕、興、功、舍、一、躁;
(2) 二、虛詞的多種意義和用法:于、而、焉
(3) 三、通假字:揉、知、暴、有、
四、 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名詞用作動詞: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形容詞作名詞:登高而招
五、古今譯義:博學、用心、爪牙、
寄托
六、 指明句式并翻譯: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3)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學生疑難提問
課堂小結 與師共同總結課堂知識
作 業
布 置 背誦課文。
掌握字詞句式
背誦課文
0:04:23
進入教學論壇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
[《勸學》教案10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關于勸學的教案
2.《勸學》學習教案
3.勸學古文教案
5.荀子《勸學》教案
6.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7.勸學高中課文教案
10.荀子《勸學》優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