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與《南園》)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茅屋》是公元761年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寫的一首著名詩歌。當時安史之亂尚未評定,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一年的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杜甫的茅屋,詩人面對現實,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二、 簡析
全詩共171個字,23行,分四節。
1、風破茅屋;八月本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卻刮起了狂風“三重茅”說的是草堂蓋得薄(數字有時表示多【三番五次、三頭六臂】,有時表示少【三鄉五里、兩兩三三】)。茅草下落有三:①高者掛罥長林梢②“下者飄轉沉塘坳”③“茅飛渡江灑江郊”
2、群童抱茅:只有“灑江郊”的茅草有望收回,可是被一群孩子抱走了。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欺負“老無力”“公然”抱走,喊得“唇焦口躁”卻仍是不理不睬,詩人只好忍氣吞聲的回去。表現了詩人心急如焚和無可奈何的感嘆。
可以想見,如果不為貧困,詩人何須“唇焦口躁”?如果不為貧困,頑童何以盜走價值微簿的茅草,為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伏筆。
3、長夜沾濕:多年的“布衾”陳舊、殘破,再寫屋漏床濕,此時的嬌兒如何睡好?又怎能有好的睡姿?把被子給跌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干爽之處,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多少個這樣的夜晚!
4、但詩人并沒有只為自己和國家哀嘆,而是推己及人。由個人之苦聯想到苦難的人們,并表現了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偉大精神,使詩的境界達到了最高峰,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附板書:
↗高掛林梢 ↗群童抱茅而跑 ↗屋漏床濕
風破茅屋→渡灑江郊→ →陰雨 →由已推人、憂國憂民
↘下沉塘坳 ↘呼喊唇焦口躁 ↘徹夜難眠
↓ ↓
貧困不堪 貧困不堪
(暗射主旨)
南 園(李賀)
李賀七歲能文,聲名遠播。但因其父名李晉肅,與“進士”音近,他應該其父諱,不能參加科舉。終生抑郁不得志,而且體弱多病,死是時年僅27歲,稱其為“詩鬼”。南園是李賀讀書的地方。
本詩是第五首,抒發了為國出力的豪情壯志,流露了懷才不遇,無所作為的感嘆。
前兩句寫出了自己愿意佩帶寶刀為國效力的良好心愿,他并沒有弓刀馬上的本事,不過抒發一下心志而已。
后兩句詩人舉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在凌煙閣上畫的24位功臣,沒有一個是靠讀書取得的,這就讓詩人憤憤不平,他想全副武裝,但永遠是想想而已,他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只是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
前兩句議論,后兩句說明,議論在先,氣勢奪人,無所顧忌;
說明在后,委婉論述,令人贊許。本詩有消極成份,貶低了書生的價值,是不足的。
豪言壯語(議論) → 抒發郁悶(說明)
不許科舉 凌煙閣內
有志難伸 未有書生
懷才不遇 棄文習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與《南園》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