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課題:道士塔
授課班級:高二(18)班
授課老師:胡國華
授課時間:第五周
教學目的:
一、 領悟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情感。
二、 學習本文詩化的語言。
三、 學習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達深刻的見解和強烈的感情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一、 采用“四讀法”(速讀法、誦讀法、品讀法、研讀法)教學。
二、 從主旨入手,理清思路,品味語言。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關于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化遺產(chǎn)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介紹。
二、 通覽全文,明確主旨,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情感。
教學步驟:
一、 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繼承。
二、 敦煌文化、莫高窟。
三、 余秋雨散文評介。
四、 速讀全文,明確主旨,理清思路。
設問導引:
1. 有一種強烈的感情彌漫字里行間,用一個字概括,是哪一個字?
明確:
“恨”
2. 作者恨誰?為什么?
明確:
一恨王道士,他是歷史的罪人,毀壞和賤賣敦煌文物。
二恨掠奪者,他們巧取豪奪,大肆掠奪敦煌文物。
三恨腐敗官員,他們毫無文物保護意識,反而把敦煌文物作為“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四恨腐朽政府,當時政府根本就沒有保護文物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和保護措施。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主旨所在。
3. 歸納主旨。
作者痛恨當時政府沒有保護文物的相關法規(guī)和保護措施,提醒我們應吸取歷史教訓,珍視祖國的文物,尤其是政府應有強有力的措施和法規(guī),保護好祖國的文物,并且加強對文物的研究,繼承好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結尾一部分用意在此。`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品味語言,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 分析細節(jié),學習本文運用細節(jié)表達思想情感的的手法。
教學步驟:
一、 本文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得力于兩點:一是詩化的語言,二是傳神的細節(jié)。速讀全文,從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語段。
二、 品味精采語句、語段。
誦讀、品味。
1.“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品味:夕陽、朔風、破落的塔群,如畫如詩,渲染出了一種悲涼的氣氛,把讀者引入到那個可悲的時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歷史。
2.“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品味:外國掠奪者掠走大量珍貴文物,老弱的民族被野蠻地宰割。
3.“王道士起得很早--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
品味:王道士把這巨大輝煌的文物寶庫當作了自己的農(nóng)家小院,愚昧無知的王道士,“認真”地毀壞珍貴文物,令人扼腕痛惜。
4.“當幾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籌劃。”
品味:可悲!可嘆!可恨!看似輕松的描述中寓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
5.“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依然一片慘白。”
品味:時空錯位,作者竟闖入這歷史悲劇的舞臺,想攔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鐵錘,甚至想向他跑求。表達了作者極度痛惜之情。
6.“中國是窮--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物。”
品味:有這樣腐朽的政府,有這樣腐敗的官員,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作者痛恨、痛惜、痛心之情可見。
7.“王道士頻頻點頭--兩道深深的車轍。”
品味:這兩道深深的車轍,明明是兩道深深的歷史傷痕!
8.“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
品味:反語,這是作者對當時政府極端失望后的激憤之辭。
9.“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品味:這話從外國學者口中說出,回擊了前文外國掠奪者說中國人無法研究敦煌文物的借口,同時也證明中國人在屈辱中奮起,中國學者“越是屈辱越是加緊研究”,中國人有能力,也有決心研究和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
三、 研究性學習
1. 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敦煌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歷史及其價值,寫一篇小論文。
2. 查找有關資料,列舉外國列強劫掠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罪惡。在班上宣講。
[道士塔(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嶗山道士教案
3.雄偉的塔教案
6.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7.桑塔露琪亞教案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