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的困惑和思考(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5-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的困惑和思考

課程改革有兩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術因素和人的因素。課程設計是課程改革的“技術因素”,教師是課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實現“技術因素”與“人的因素”的統一,新課程實施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在新課程中,教師作為“人的因素”,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的建設者、調適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課程決策、開發、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呼喚高素質的語文教師已成為勢所必然,教師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改革促進者,需要在許多理念上加以改變。面對語文新課標,面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轉換,有些現象仍然使人困惑,在此僅做一點理性的思考。

1、   語文老師不喜歡語文

作為語文老師,可能常常感受到來自數理化老師的羨慕,當這些數理化老師埋頭于題海和抽象的公式時,他們羨慕想象中的語文課,在他們的想象中,語文教學的內容有鮮活的生活、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情感,然而,語文老師并不以為然,因為語文老師不喜歡語文的并不少見。

語文學科的性質有別于數理化這些自然學科。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朱紹禹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朱先生認為:“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的辨證統一的學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教育雙重性的學科。”新課標也同樣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我們無庸置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但是,更不能忽視它的人文性。由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就決定了它最能在教育過程中滲透人的豐富情感,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因而從事這一門學科教育的老師,首先應該對這門學科有著興趣和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自己必須對語文有熱烈的興趣。布魯納說:“教師不僅是傳播者,而且還是模范,看不到語文妙處及其威力的教師,就不見得會促使別人感到這門學科的內在刺激力。”然而,語文老師不喜歡教語文的有之,不喜歡閱讀的有之,從不寫作的更加有之。一本教材,幾本參考書,數套語文練習,外加一系列的標準答案,就足以應對語文教學。語文教師是什么?是一個語文課本的傳授者。一個不喜歡語文、不喜歡廣泛閱讀和寫作的語文教師,一個不懂語文“妙處”及其“威力”的語文教師,怎么可能使他的學生感到語文學科的“刺激力”呢?自然也無法使他的學生熱愛語文學科。語文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然而,上語文課,如工人做工一般機械。做語文教師,已成了一種謀生手段,其職責就是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肢解一篇篇的文章,應付一次次乏味的考試。語文雖然是一門人文性學科,但是課堂上難以見到“文”,至于“神韻”、“領悟”也難以談起。“名篇”不“名”已是不爭的事實,多少名篇為一個個語段所代替,而語文課堂上對語段常常不過是采用肢解的方法,限于字詞語段句序的分析,師生沉浸在課文中創設的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結成的篇章,被教師講得平平淡淡,毫無滋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索然,語文失卻魅力。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性似乎已經蕩然無存。這不是語文之故,而是我們做語文教師之誤。

教師的教學效果如何,取決于他的影響力。語文教師最容易對學生產生影響力。上世紀70年代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學生印象最深的是語文教師,那時,我們的語文充滿魅力。而90年代上海一次近萬人的問卷調查中,卻有77%的學生對語文課說不喜歡語文教師。語文老師應該用自己富有語文精神的靈魂去影響學生。語文精神的實質是“愛”。教育家說,愛是教育成功的真諦,是教育的本質,只有熱愛才能生成熱愛。對教師對學生而言,能對語文產生熱愛是最高的境界。因為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熱愛才能引領我們踏入語文學習的大門,只有熱愛才能引領我們走進語文深奧的殿堂。語文老師只有愛語文才能使學生喜歡學習語文,這大概就是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吧。

因此,在新課標實施的今天,應該正視語文老師對于這個學科消極片面的認識,調動新課標實施的參與者轉變觀念,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積極熱情地投入到語文教改的實踐中去。

2、   語文教師自嘆“語文教不出來”

常常會遇到學生問語文老師一個很困惑又很難回答的問題,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語文老師往往會給學生一個很玄妙的答案,要學好語文工夫在課外,語文是教不出來的。語文學習是一個閱讀積累感悟運用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語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是僅能依靠書本上的幾十篇課文的學習就能達到的。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很形象地說明了閱讀積累的重要。只有在大量的閱讀積累中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聽、說、讀、寫這幾種語文能力缺一不可,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僅僅依靠課堂依靠老師是遠遠不夠的。

然而,閱讀積累需要在課外下大工夫,有多少學生能夠在課外用工夫?學生在課外又有多少閱讀的工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練習使他們應接不暇,哪還有更多的時間去博覽品味思索領悟?更何況,課外的工夫常常與考試沒有關聯,還不如解幾道數理化習題行之有效。學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決定了語文這門學科難見成效,從而影響了語文老師教學的熱情,更造成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熱情的淡漠,試想,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提不起精神,又如何能使老師對語文教學滿懷熱情呢?所以語文老師慨嘆語文是教不出來的就不難理解了。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新課標指出:“教師應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在和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取得教學相長的雙重效果”。語文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加強課內的工夫,提高課內的效率,盡可能地彌補課外的不足,在師生互動中教學相長,取得雙贏。 

3、語文教師教學水平真正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新的課程目標對于高中語文課評價的基本原則,首先是“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對教師的評價,要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依據。”

然而現實是,對于每一門學科的老師來講,衡量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就是以考試的成績為重要標準,語文當然不會例外。 教育的最終結果已經異化為卷面成績,而這卷面成績往往就成了衡量一個語文老師真正水平的標準。這些成績又會成為家長選擇老師、學校評判老師、社會獎勵老師以及職稱評定時的重要砝碼,語文老師怎能不把自己修煉造化成考試加工技術的能手呢?

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語文水平和能力不能以解題能力和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相反,解題能力和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檢驗出一個學生真正的語文水平,這正如作家未必能準確順利的解答高考試題,語文老師未必是學生考試的對手一樣,不足為奇。然而,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的驅使下衍生出的這些怪現象不能不使我們深思,高考考試制度需要改革,人才評價標準的觀念需要更新。

4、語文老師容易當?

現今仍有人認為語文老師最好當,也許他們覺得只要能夠識文斷字就具備了當語文老師最基本的條件,不像數理化要具有很強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所以,領導聽課必聽語文,外行聽課也首選語文,而且人人可以指指點點評論語文, 

語文老師真的容易當嗎?語文老師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要有扎實的語文能力。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不能要求一定是一個“作家”,但至少能寫一點象樣的文章,不能要求一定是一個“學者”,但至少也應該能夠對教學做些研究。不能要求像一個主持人,但至少要有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語文老師還應該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于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說到底,語文老師要成為一個考試指導“專家”容易,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雜家”困難,而要成為一個能夠實施語文教育的“雜家”更難。

自小學至高中,翻來復去的是在字、詞、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讓學生花很多時間去反復做一些所謂“標準化”試題。語文教師不僅使自己成了考試指導“專家”,也使學生成了只會做題的解題“行家”。高考中考的考綱就是訓練的標的,高考中考的題型就是語文課訓練的典范,語文老師備課備什么?備基礎知識,備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教學目的畸形了,語文也畸形了,語文教學的效果還能好嗎?與其說學生不喜歡語文,還不如說不喜歡語文教師,不喜歡語文教師的簡單機械枯燥乏味的解題指導。

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標新形勢下的語文老師們,應認清新的角色要求,在反思中走出困惑,走向成功。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的困惑和思考(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2.三角形內角和教案

3.語文教師家長會課件

4.語文教師教研工作計劃

5.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6.

7.關于語文教師實習報告參考

8.語文教師述職報告小學

9.語文教師個人教學計劃

10.語文教師學期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