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習檢查
⒈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
倘【tǎng】 省【xǐng】 僻【pì】 秩【zhì】 蚯【qiū】 蚓【yǐn】
掘【jué】 憚【dàn】 伊【yī】 怠【dài】 攛【cuān】 掇【duō】
熬【áo】 蓬【péng】 篙【gāo】 磕【ke】 櫓【lu】 嚷【rǎng】
潺【chán】 脊【jǐ】 彌【mí】 蘊【yùn】 藻【zǎo】 屹【yì】
捏【niē】 咿【yī】 眷【juàn】 踱【duó】 喃【nán】 皎【jiǎo】
漂【piāo】 渺【miǎo】 撮【cuō】 桕【jiù】 邀【yāo】 葛【gé】
棹【zhào】
⒉ 掌握下列詞語的詞義。
大抵:大概,大都。 消夏:過夏天。
歸省:回家探望父母。 樂土:快樂自由的地方。
行輩:輩分。 欺生:欺負新來的人。
央人:求人。 絮叨:形容說話啰嗦,來回地說。
寬慰:寬解安慰。 怠慢: 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見識:見聞,見解。 禮數(shù):禮節(jié)。
好歹:好和壞。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慫恿。
底細:(人或事情的)根源,內(nèi)源。 漁父:老漁翁。
委實:實在! 皎潔:明亮潔白。
鳧水:游水。 吁氣:嘆氣。
弄潮:在潮水里搏擊嬉戲! 喃喃:擬聲詞,連續(xù)不斷的低語聲。
朦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呵欠:哈欠。
宛轉(zhuǎn):(歌聲鳴叫等)抑揚動聽。 家眷:指妻子兒女等,有時專指妻子。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惹眼:顯眼。
潺潺:擬聲詞,形容水流動的聲音!
掃興:正在高興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興致低落。
糾葛:葛蔓糾結(jié),難于分解,比喻糾纏不清的事情。
⒊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期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1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南腔北調(diào)集》、《墳》、《熱風》等十五部。
⒋ 背景介紹:
《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nóng)民痛苦,使他自然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純樸善良農(nóng)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的小伙伴們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理觀念的自由天地。他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nóng)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這種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⒌ 課題介紹:
“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办辍北硎炯漓,“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二、課文導入
剛才大家聽了羅大佑唱的《童年》,(問學生你從歌曲中體會到了什么呢?)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美妙、最美侖美奐的時光,特別是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回憶起童年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溫馨、浪漫的情感,更能體會到從前時光的美好。今天,就讓我們繼續(xù)追隨兒時的魯迅,回到浙江紹興,回到平橋村,去體會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美吧!
三、教學步驟
⒈ 提問:朗讀課文。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
明確:課文記敘了“我”在鄉(xiāng)村和農(nóng)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jīng)歷。
⒉ 提問:文章圍繞“看社戲”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呢?
明確:第一部分(第1-3節(jié)):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jié))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jié))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21節(jié))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jié))看戲歸途,“偷”吃羅漢豆。
第三部分(第31節(jié)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以及我對看社戲和吃羅漢豆的懷念。
⒊ 提問:按發(fā)展順序文章一共記敘了幾個情節(jié)呢。給各情節(jié)命一小標題。
明確:隨母歸省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⒋ 提問:從以上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作者所主要敘述的就是看社戲的情景和感受。那你知道作者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
明確: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⒌ 提問:大家打開課本90頁,既然要我們要去體味魯迅童年生活的美,那一開始就要給大家布置一個任務了: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細致的品讀課文,體會一下,文章中是不是處處都洋溢著童年生活的美呢(開始閱讀)?在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描繪中,你體會到了童年生活哪些方面的“美”呢?簡單點說就是作者展現(xiàn)了童年生活哪些方面的美呢?
明確:景美;人美;生活美;情意美。
⒍ 提問: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其中,去細細的品味這種種的美。首先是景美。大家瀏覽課文,快速的在課文中勾畫出描繪景色的句子或段落,并用“……圖”來給它命名。(我們看一看哪位同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找到一處,而且還能給起一個優(yōu)美的名字)
明確:江南水鄉(xiāng)夜航圖--“兩岸的豆麥……或者也許是漁火”(青云白鶴圖)
月夜戲臺圖--“月光又格外的皎潔……又是橫笛,很悠揚”
⒎ 提問:大家憑借自己銳利的眼光找到很多描繪景色的句子,那么作者對于景色的描繪美不美啊?(美)僅僅回答“美”可是遠遠不夠的,你為什么認為作者所描繪的景色很美呢?我們選取了大家所尋找的兩段寫景文字,任選一例,細致地體會一下,你為什么認為作者所描繪的景色很美呢,美在何處?
明確:江南水鄉(xiāng)夜航圖--充滿詩情畫意,從視、觸、聽、嗅覺等多方面著筆,使 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月夜戲臺圖--將戲臺融入江南水鄉(xiāng)夜景,朦朧神秘,表現(xiàn)了作者對戲臺的喜愛。
⒏ 提問:古人云:“情因景生,景因情顯”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描繪出一幅幅寧靜清幽、
富有詩情的江南水鄉(xiāng)圖,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確:以景寫情,表達“我”對江南水鄉(xiāng)優(yōu)美迷人風光的喜愛與眷戀之情。
⒐ 提問:在這樣美好的景色中,人也一定是美好。接下來看第二美--“人美”。課文刻畫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你最喜歡哪一個呢?理由是什么呢?(雙喜和六一公公僅僅是……還有什么值得我們喜愛的理由呢?或者說桂生和阿發(fā)有沒有值得我們喜愛的理由呢)
明確: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
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領袖;
六一公公--寬厚、純樸、好客、熱誠;
桂生--機靈勤快;
阿發(fā)--憨厚無私;
⒑ 提問:所有這些課文中刻畫的人物的共同點是什么呢?
明確:他們身上都擁有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種種的美德。
⒒ 提問:有如此的美景,又有如此善良的人們,那么此間的生活也就應該是非常美好的了。接下來看第三美--“生活美”。從文章中的哪個詞可看出作者是十分喜歡平橋村的生活呢?
明確:樂土。
⒓ 提問:平橋村有哪些讓作者感到“樂”的生活呢?
明確:平橋村有無拘無束的釣蝦放牛生活;有自由自在的“看戲”生活,有快樂愉悅的“歸航”生活;有情趣橫生的偷豆吃豆生活。
⒔ 提問:以上大家所描述的平橋村的生活真正是“美”在什么地方呢?
明確: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等等。
⒕ 提問:平橋村景美、人美、生活美,在“我”心中,已成為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最美好的回憶,永遠無法抹去,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明確: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 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戲了。
⒗ 提問:通過對作者童年生活中“美”的體驗,大家應該對“童年的美”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你能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把這種認識和理解幻化成美麗的文字嗎?(大家就按照屏幕上例子,寫出你對童年的美的理解和認識)
明確:范例:童年的美,是放學路上與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綠葉,清翠而亮麗;
童年的美,是牽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駁樹影的院子尋覓月亮,溫馨而浪漫;
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當“英雄”,在樹蔭下拿一根長篙去捅馬蜂窩,被馬蜂咬得小臉腫得像面包卻還口里說“不疼”,勇敢而愈顯可愛
希望大家也能把自己美好的童年凝注在你的文章里,凝注在你的記憶里,凝注在你的心里。
[社戲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1.魯迅《社戲》教案
3.《社戲》課件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