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由此想到振興國學之難

發布時間:2017-12-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09日 08:00:18  來源:新華網

網友:許博淵 

元月4日,《北京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誰在曲解老子--重解“道可道”》。作者推翻了2000多年來,包括郭沫若和馬敘倫等現代大學者在內的所有飽學之士的結論,作出了別出心裁的驚人之論。讀了這篇文章,我進一步感覺到,要想振興國學,該有多么困難。

《道德經》屬于我國古代典籍中最難懂的一類,困難不僅在于它的形而上性質,它的抽象,還在于它沒有一部完整的文本,錯文、異文、衍文、闕文甚多。所以,歷代學者就是在句讀上也有不少分歧。開頭兩句的句讀就有分歧,影響到對整篇的理解。但是,總有比較集中的意見。一般人讀開頭兩句,有兩種讀法。一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還有一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兩種讀法,意思相近,一個是說,道這個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也可以解釋為,道這個東西是可以說的,但它是變化著的。不管是哪種解釋,都把老子所說的道理解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及其內在運動規律。在后面的論述中,老子反復地提到道,舉出種種例子來作進一步的說明。從上下文看,2000多年來的學者沒有理解錯。

但是,青年報上的這篇文章做出了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標點法和解釋。他說應該這么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樣的標點法,首先感到別扭的是,在節奏上與整篇行文不協調。據我所知,古人寫文章非常注意可“讀”性,就是追求文章的節奏感和音樂感。這位先生這么一標點,讀起來讓人氣喘吁吁,不但與《道德經》通篇的節奏相沖突,也為先秦其他作者的行文風格相背。總而言之,一個字:怪。更怪的是他的解釋。讓我們分開來看:

“道可”--“可能性的實際運動”;

“道非”--“否定性的自由的碰撞、假設、試錯等等”;

“常道”--“永恒的必然性的因果的聯系”。

我們以前讀歷代注家的解釋,雖然他們互有分歧,但都言之成理,就是說,可以理解。唯獨這個新解,讓人覺得它與原文之間無路可通。“道可”如何就是“可能”? “道非”如何就是“自由”?“常道”如何就是“必然的因果聯系”?風馬牛不相及,中間無路可通。不信,請讀者試著在上述三對句子中尋找一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條路可通。恕我唐突,我讀到這樣的解釋,感覺上就如同:一個物件,2000多年來,人人都說是狗,現在忽然有人說,那根本不是狗,我們被騙了,那是一盆花。至于為什么不是狗而是花,他卻不告訴我們。

古人的知識準備不夠,不具備做科學實驗的條件,所以常常用感性認識加上猜測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有些概念,被他們模模糊糊地感覺出來,儲存在于他們的意念中,卻說不出來。這種情況不僅老子有,釋迦牟尼也有。正如老子心中有一個道,他心中有一個法,但沒法說,因此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又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和老子論道的風格很相似。意思也有相似之處,法無定法,道無常道。

青年報上這篇文章的作者叫黎鳴,仿佛是研究哲學的,通中西哲學,有點名氣。我讀過他一本書,感覺他好作驚人之論,卻往往論證不夠,證據不足,武斷,常常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由他這篇文章,我又想到了振興國學之難。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熱心人一直在提倡振興國學。如果把國學理解為“中國的傳統學術”,并把歷代大思想家的書、佛教、道教、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醫中藥等等都包括進去,那是應該學習和繼承的。但是,一般非專業人士只要有所了解就夠了,不必鉆的太深,更不必作為必修課來學。因為,許多公案真的說不清,這里所說的還只是九牛一毛。畢竟,人的學習活動都與謀生緊密相連,而人的生命又有限,用太多的時間鉆研孔子、老子、莊子等等,找工作都困難。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免鉆進牛角尖里去而出不來。但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著不了地沒有關系,反正是專業,有飯吃,一般大學生可就要吃大虧了

(責任編輯:竇含章)

[由此想到振興國學之難]相關文章:

1.由此及彼造句

2.諫說之難文言文翻譯

3.軍訓日記之難忘的一天

4.國學易經入門

5.中班國學活動教案

6.學前班國學課件

7.國學教學計劃

8.國學常識試題及答案

9.《想別人沒想到的》課件

10.振興中華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