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的生成與創設《風箏》六題
來源:天地一沙鷗
研討課一
言說每個人的“風箏故事”
曾宣偉
杭州市江干區教育局教研室
把《風箏》看成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文本,是魯迅還是老舍也還是朱自清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文本”,一個特定的文學作品。作品通過語言建立了一個“意義和情感場”,不同的人在這個“意義和情感場”里會引發出各自相通、相異的體驗。對教師來說,重要的是架構起一座溝通學生原初經驗和文本經驗的橋梁。
一、教學準備
1.課前請幾位學生各自回憶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盡可能寫出當時的事情經過和當時的心理狀態--這件事過去多少年了?現在回想起來,你的“悔意”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悔意”?請盡可能寫出現在回想時的心理狀態。
2.教師和這幾位學生談話,指導學生對所準備文章作出修改。
3.教師自己準備一則“童年的故事”的演講片斷。
二、課堂教學
1.導入:教師講一件童年的往事,并突出現在回想起往事的情感。然后學生在小組內即興交流自己小時候的類似故事。
2.請課前準備好的同學上臺講述自己的作品。
3.教師和學生交流,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板書一:
童年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
當時故事發生的原因:
當時情景描述(簡要):
當時你的心理狀態(想法):
經過 年后,你憶起這件事時,你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你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對你以后的生活啟示是什么?
4.以自由速度默讀課文,再有感情地朗讀一遍,然后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板書二:
《風箏》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
當時故事發生的原因:
當時情景描述(簡要):
當時“我”心理狀態(想法)(課文如果沒有請補充):
經過 年后,“我”憶起這件事時,情感是怎樣的?哪些語句明顯體現了這種情感?
“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我”想到兩種補救的方法可行嗎?為什么?
5.朗讀自己最有感觸的片斷。
6.討論《風箏》這則故事的主題和現實意義。
三、課外作業
以黑板上的列式和要求,寫一則“悔”的故事。200字以上。
研討課二
體驗魯迅的“民族魂”
杭州國泰外語藝術學校 于博
七至九年級教材共選了魯迅作品9篇,但是這些魯迅作品在教學中似乎是被割裂的,因為我們并沒有把它們當成“魯迅”的作品來教,而只是當作“應試閱讀技能”的訓練材料。體驗魯迅之精神,必需把《風箏》作為“魯迅”的作品來教;而要感受和理解魯迅的精神,僅靠《風箏》這一個文本也是不夠的,必需借助于背景材料,必需結合魯迅的其他作品。
一、教學設計
1.以一首小詩導入
最是你生命爛漫如花的時節/所有遣詞造句的經典/和著萬紫千紅的風情/在這一季洶涌如潮奔騰而至。//先賢和哲人以書面的形式/伸出溫暖有力的手/穿越千年時空,與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擲地有聲的文字/被詮釋成簡單明了的叮嚀//珍重啊,此去經年/請走好你的每一步/在漫漫的生命之旅/你是唯一的舵手//
2.整體呈現問題
問題一:閱讀全文,說說魯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為什么會這么做?
問題二:了解了圍繞風箏發生的整個事件的經過,就此談談你對魯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
3.問題解決與探究
(1)先說魯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風箏這件事情當中的做法(這能夠在文章中找到)。
(2)對魯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各小組記錄然后投影。(大致答案:小時候的小兄弟是純樸善良聰明的,可同樣小時候魯迅的做法給我們帶來的印象卻是粗暴的、冷酷的、不近人情的、冷漠的、受封建傳統影響的等等。)
追問一:生長在同樣的家庭中,為什么小兄弟喜歡“風箏”?而魯迅為什么不喜歡,并認為那是“沒出息孩子做的玩藝”?
追問二:你們認為魯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傳統影響,這和魯迅成年以后的偉大相比不矛盾嗎?這是真實的魯迅嗎?年少時的魯迅到底是怎樣的?
(3)帶著追問的兩個問題,閱讀王曉明著《魯迅傳》第一章第二章的內容(材料略)。
由于內容較長,我把第一章節“幸運兒”的內容由老師講述,讓學生們明白一個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活潑調皮善良喜歡童話熱愛幻想的幸運兒后來是什么令他發生改變的。
閱讀“天塌了下來”這一部分。最后形成這樣的認識,客觀環境與命運的改變迫使作為長孫長子的魯迅不能像同齡的我們一樣隨意的表達自己的感情,承擔起家庭重任的他希望弟弟能夠有出息。
(4)學生對成年以后兩兄弟的看法歸納為:小弟弟不記仇,魯迅知錯就改。
教師講解進一步明確,魯迅不因小時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響而原諒自己,不因時間的久遠而寬恕自己,深沉誠摯的道歉正是魯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體現。而小兄弟作為中國當時的“大多數”,童年時正當的放風箏的行為被魯迅如此的破壞掉了,他卻能全然的忘記,也表明了被虐殺者的麻木,魯迅對此是深深悲哀并帶著一種批判的眼光去看的。這個意思也可以在《風箏》的結尾部分看出:當小弟弟對當年的事情全然忘卻的時候,魯迅沒有慶幸而是感到一片肅殺。
4.師生共同閱讀《一件小事》,教師略加講解。
引用張夢陽對魯迅的評價,讓學生們了解到一個人的自我反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自我反省的意義,而魯迅正是通過對自己的反省用筆做武器喚起整個民族的反省意識,這一點在今天也同樣重要。
魯迅對封建社會的積習和國民麻木性的批判,對于現在的學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難,由《風箏》延伸到《一件小事》,有助于學生把閱讀的感受重點放在魯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
二、作業
以蘇格拉底--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這句話為話題,利用這些文章和資料寫一則短文。
研討課三
理解“風箏”的象征意義
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 陳潔
鑒賞作品要有鑒賞的知識,沒有“閱讀的知識”的“閱讀”只能是支離破碎的“肢解”。象征是文學創作的一種手法,也是鑒賞文學作品很重要的知識。詩用“意象”表情言志,一些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的物象如“柳”“蓮”“杜鵑”“長亭”“雁”“寒蟬”等是解讀詩歌的關鍵詞。小說和散文中的很多事物(物象),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象征意義,也可說是隱喻意義。魯迅的作品象征意義是非常強的,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象征”,那么閱讀教學就是缺少了兩件東西:一是鑒賞的方法和知識;一是解讀特定作品的精神鑰匙。
【教學過程】
一導入:花語游戲--移情于物
設計說明:以“花語游戲”導入,其目的是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花語”一詞離學生并不遙遠,而且部分學生還熟知各種“花語”。而花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意義的,它的意義只是人們的主觀賦予。這樣的導入就可以把抽象的“象征”具體化,讓學生感覺“象征”其實一點也不難,消除恐懼心理。同時,從具體到抽象也有利于后面指導學生對“象征”的概念理解。
二知識鋪墊
1.解讀古今詩文中出現的“月亮”的象征意義。
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亮代表我的心;……
說明:以上列舉的詩文中出現的“月亮”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的意義,之所以能夠代表“思念”、“愛情”、“團圓”等意義,只是人們的主觀賦予。
設計說明:“月亮”是人們較常用的象征意象,出現在許多的詩文作品中,學生的學習經驗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事物的象征意義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賦予。像“月亮”,由于人們所要表達的主題不同,就可以在它的身上賦予多種內涵,即“一種事物可以具有多種的象征意義”。
2.解讀余光中《鄉愁》一詩中的象征意義。
說明:作者在詩中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日常事物,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而這些事物本身是不具備“鄉愁”這一內涵的,這也只是人們的主觀賦予。
設計說明:《鄉愁》是一首典型的抒寫思鄉之情的詩,詩中所借助的抒情意象也是非常明顯的,學生一眼就能找出。在前一環節對“月亮”的象征意義的解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來解讀“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事物的象征意義,可以讓學生明白“一種情感也是可以借助多種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來表達”。
課堂進行到這兒,應該說學生對象征這一抽象的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可感知的認識,思維中已經有了一個鋪墊。因此,指導學生來解讀文本中“風箏”的象征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三解讀文本中“風箏”的象征意義
1.概述文本的主要內容。
明確:作者在文章中記敘了少年時的一段回憶,以及成年后由這段回憶引起的深深的懺悔。
設計說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解讀文本中“風箏”的象征意義的基礎。一句話的概述是想讓學生真實地說出閱讀的原初體驗。
2.運用“少年時,風箏是 ”的句式說一說“風箏”在“我”的回憶中的象征意義(可以從弟弟的角度,也可以從“我”的角度)。
設計說明:當我們來解讀“風箏”的象征意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文本中,在不同的時候,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學生可以根據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既是對學生語言表達的一種規范,也是為后面的教學環節作一個鋪墊。
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將其組合成一節小詩:
示例:
風箏是什么?
是少年時的呵斥 責備的眼神
支離破碎的哭泣
在故鄉的竹院 塵封的小屋
4.快速閱讀“成年后的懺悔”部分,解讀“風箏”在“我”的懺悔中的象征意義,試一試完成一節小詩。
示例:
風箏是什么?
是成年后的自責 深深的懺悔
心永遠地沉重
在異地的空中 肅殺的嚴冬
設計說明:之所以指導學生將各自的表達組合成一首小詩,是因為散文與詩有相通之處,散文選擇的象征事物往往也可以成為詩歌中的意象。同時,上一環節中對于表達句式的規范,也有利與詩節的形成。再加上教師的點撥指導,我想要形成一首詩應該不是難事。而且,這樣做對學生理解“風箏”的象征意義也是有幫助的。
5.根據自己對文本中“風箏”的象征意義的理解,進一步完成自己創作的小詩,并且相互展示自己的創作。
四、象征文章的主題閱讀
1.思考學過的前四個單元的課文,尋找有“象征”意義的課文。
2.教師選擇明顯帶有象征意義的文章你學生閱讀,魯迅《藥》,小小說《門的懸念》散文:鄭振鐸《海燕》高爾基《海燕》、《陽光地帶》。古詩陸游《詠梅》李綱《病牛》
設計說明:通過用同一手法創作的文章的閱讀,是通過一定的感性材料以強化學生對“象征”的理解,為以后建立象征更理性的認識打下基礎。
五、拓展遷移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風箏。同學們,你們心中的風箏又是什么呢?試一試,運用詩的語言來解讀一下你心中的風箏的象征意義。
示例:
風箏是什么?
是池塘邊 榕樹下 知了的夏天
忘卻未做的功課
童話般的夜晚
數著滿天的星星
風箏是什么?
是操場上 馬路邊 白云的世界
拋開父母的嘮叨
暢闊的自由空間
響起歡快的歌鈴
研討課四
把《風箏》看成是訓練“閱讀技能”的文本存在
杭州市采荷中學 何 祎
這是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要深入的理解文意本不是件易事。這堂課的設計重在指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入手,訓練他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意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領悟文章的多重主題。訓練要點是:(1)通過對文中關鍵詞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領會文章的主題。(2)培養學生閱讀時必須從文章中找依據的能力。課堂教學由一系列問題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滲透閱讀技能的訓練。全文用幾個大問題總領,回答時教師將較難的大問題化簡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在回答了小問題之后,再將小問題的答案匯總組織成大問題的答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播放電影《虎兄虎弟》的一個片段。透過這組電影鏡頭,你從這兩只老虎的眼神、動作、回憶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們是一對老虎兄弟,分隔多年后又在斗獸場上重逢,在搏斗中回憶起了以前熟悉的眼神,彼此相認并重新開始了兒時的游戲,陷入了由血緣所聯系起來的濃濃親情中。)電影導演通過這些電影鏡頭表達了他的想法,那么一個作家又是如何與讀者進行思想交流的呢?(通過“文字”)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名作家的文章--《風箏》,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
二 初讀課文,理解大意,抓住記敘的要素
速讀課文,針對記敘的要素抓住文中的關鍵信息。讀完后請合上書,教師提問,學生搶答。看誰抓關鍵信息的能力最強。
●文章的作者是誰?原名叫什么?
●文章寫于哪一年?
●文章敘述的故事圍繞什么東西展開?(風箏)
●文章敘述的故事時間跨度有多長?
●文中涉及到幾個人?他們是什么關系?
三 細讀文本,通過關鍵詞句分析文章主題
1、從剛才的問題中我們知道,文章是發生在一對兄弟間的事,他們因為“風箏”而產生了沖突,那么他們各自對待“風箏”的態度是怎樣的?(劃出關鍵詞,并用文中語句來解釋)
〖建議回答的句式〗“我從文中……這句話中看出我(弟弟)是……”
小兄弟:最喜歡風箏、渴望得到風箏(呆看出神、驚呼、跳躍、拾枯竹在雜物堆“苦心孤詣”偷做風箏)
我:不愛、嫌惡、以為那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可鄙、笑柄、不許放、憤怒、“抓斷、擲、踏扁”弄破弟弟將要完工的風箏行為粗暴、弟弟被我發現時的驚慌失色也從側面說明我的態度)
〖齊讀三、四小節〗我不僅自己不愛,還要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到弟弟身上,行為極其粗暴,讀時體會他們當時各自的心情。
〖追問〗剛才講到寫文章時和當年這件事時隔二十年,他們倆的態度一直是這樣的嗎?
現在的我:送、贊、勸、一起放
現在的弟弟:什么都不記得了(“有過這樣的事嗎?”)
〖小結〗對待“風箏”,小兄弟從當年的那么喜愛到現在什么都不記得了,而我從當年的不愛、嫌惡到現在的贊成、鼓勵,各自的態度都有變化。
2、為什么弟弟忘記了這件事而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并且前后態度發生了這么大變化?
因為我不幸偶爾看到一本外國的書,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鉤起了我的回憶,知道當年做錯了。
〖追問〗為什么說“不幸”?
因為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突然知道了自己當年的錯,心情非常沉重。(請找出描寫現在“我”的心情的句子讀一讀,體會一下)心沉重到像要墜入無底深淵,當然是非常難過的,“我”意識到這件事對小兄弟傷害很深,“我”抑制了他的天性--玩,這簡直是“精神虐殺”,出于對弟弟的疼愛,“我”感到深深的內疚,覺得太對不起當年年幼的弟弟了,現在我的難過就是對我的懲罰,所以說“不幸”。
〖追問〗弟弟說:“有過這樣的事嗎?”他是真的什么都不記得了嗎?
從自身出發,假設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想?
回到文中的弟弟,可能是真的不記得了,因為當年事后他馬上理解了哥哥的行為,知道哥哥是為自己好,要自己讀書上進,怕自己沒出息才這么做的,所以沒放在心上;也可能是現在對哥哥的一種安慰,讓哥哥不要再為這件事傷心難過了。
〖追問〗對文中的“我”而言,“這樣”(弟弟什么都不記得了)好嗎?
“我”想對當年的錯誤行為補過,但因為年紀都大了,不可能再放風箏,而現在弟弟的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更斷絕了我乞求原諒的補過機會,讓我得不到寬恕,這比罵“我”、恨“我”來的都要可怕,也讓我的心更加“沉重”。②又給“不幸”增加了一層深意。人生當中有許多事是發生了之后不能再補救的,只能永遠留下遺憾,這也是人生的“不幸”,所以應該及時的把握住現在。
〖追問〗我到今天對這件事印象還那么深刻說明了什么?(各抒己見)
A.我很愛弟弟,為自己做的錯事深深的自責、內疚,是濃濃手足之情的表現。
B.我是個有很強自我反省意識的人,有了錯誤就一定要指出并改正。
C.我對兒童的教育非常重視,意識到“剝奪兒童玩的權利”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指出當時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進。
D.我對自己逝去的童年的追憶。可能他自己小時候也錯過了許多,現在想來更加可惜。
〖小結〗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大問題,一下子很難回答,可以把它轉化成幾個小問題一個個解答,然后總結歸納,這樣才會回答完整。
四 總結
閱讀文章時要能深入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只要你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并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定能體會出其中的深意,全面完整的領會文章的主題。今天我們就做的很好,希望以后也能用這樣的方法去閱讀所有的文章。
研討課五
運用解讀知識“點評”閱讀《風箏》
杭州市采荷實驗學校 汪湖英
“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上來。”王榮生先生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變“鑒賞者取向”為“解讀者取向”。鑒于此,在曾老師的指導下,《風箏》一文我采用了評注式閱讀教學法,旨在讓學生帶著發現、探索的眼光解讀文本,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點劃評注”不僅僅是閱讀方法、教學方法的問題,在哪里點,在哪里劃,在哪里評,在哪里注,關乎閱讀的內容、教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自由誦讀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你覺得作者是帶著什么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
二 用點劃評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請同學們閱讀下列兩則評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處或者兩處加以評點,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評注: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禿樹枝”卻使得這幅畫面的色彩陡然變得黯淡,這個詞語在一開頭就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筆,使得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變得寒氣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適而是冬季的肅殺和寒威。這種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點出了,即“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正所謂景為情生,一句景語,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躍然紙上。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評注:“重”、“墮”用了反復的手法,與前面“心變成了鉛塊”相照應,可見作者當時心情是多么沉重,這沉重是由于虐殺了弟弟游戲的童心造成的,因為一直無法補過,所以這塊鉛始終壓在心上,很重很重墮著墮著。“重”、“墮”是第四聲,讀起來就有沉重的感覺。
三 評點后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并選擇重點幾則進行全班交流
四,閱讀下列一些對魯迅作品語言風格和魯迅作品中所表現出的人格精神的評價的資料,請在文中找到與這些評價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評注,評注時要學會運用這些資料中的重要信息。參照示例三。
【資料】關于魯迅作品語言風格和作品所表現人格精神的評論
№1 魯迅先生創作態度嚴肅認真,語言準確精煉,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有人把它叫做“魯迅風”。我們閱讀任何一篇魯迅作品,都會強烈感到它的語言簡潔、明快、直白、洗煉,既冷雋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強烈的嘲諷色彩,富于節奏感和音樂美。
№2 善于通過“白描”和“畫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現人物性格,是魯迅作品語盲的一大顯著特點。魯迅最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白描”是我國古代小說創作中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練、最節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他的筆下,常能夠準確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鋪陳,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有如芙蓉出水,樸實自然。
№3 準確地運用動詞、形容詞也是魯迅作品比較突出的語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對詞的運用都是非常重視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說過:“不論人家所要說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個字可以表現它,一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一個形容詞可以限定它的性質。因此。我們尋求著,直到發現了這個字,這動詞和形容詞才止,決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魯迅對遣詞用字的要求也很嚴。他曾說過: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敘事狀物還是寫景抒情,所用的動詞、形容詞都是非常鮮明生動的。
№4 魯迅的散文不僅有獨特的話題,更有其獨特的話語方式。在他的散文中,雖然時時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絕無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之態。他總是將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給讀者。他的目的是要誘發讀者更多的聯想、發現、議論與詰難,他對讀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補而非趨一。 對自我的嚴厲解剖。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5《風箏》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聯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與敘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聯想的手法在《風箏》一文中也有所表現。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鄉。從寫風箏落筆,引出了一段極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這就是阻止兄弟做風箏。兩件事都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切身感受,使文章既有景物描寫,又有敘事抒情,把孩提時代的那種童真之趣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極具美感。
§示例三
又將風輪擲在地上,踏了。
評注:一個短句,兩個動詞“擲”、“踏”就把當時我粗暴地毀壞了弟弟的風箏的情景生動地再現出來,讓人體驗到第一則資料中說道的“魯迅風”的語言:簡潔、明快、直白、洗練。同時,“擲在地上”和“踏上”之間用了逗號,這里可以不用逗號,如果比較閱讀一下,兩個動詞之間用了逗號之后,減慢了動作的過程,為什么要減慢動作的過程?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在毀壞弟弟風箏是快意解恨的,這兩個動作是一氣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當二十年后來回憶這一幕時,作者是帶著怎么內疚、自責的心情,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過的事實,于是,記憶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開,回憶這精神虐殺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則資料中說的是“對自我的嚴厲解剖。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研討課六
體驗通過寫作--《風箏》與《我的兄弟》
杭州市九堡中學 王曉星
文學創作的過程,也就是作者用整個身心體驗人生、社會、自然的過程,寫作即是體驗,寫作即是表達。閱讀《風箏》觸發自己心中的“風箏”,而將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借鑒《風箏》的文學樣式來表達,這即是體驗和學習的過程。“學習通過寫作”這一命題是美國伯克來加州大學的口號,此處可延伸為“閱讀通過寫作”、“體驗通過寫作”。這一命題在實踐操作層面上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寫作的過程是內化和重建對作品的“理解”過程,而寫作的成果則是體驗和理解的具體表達。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發閱讀材料《我的兄弟》及小張白紙。
我的兄弟(魯迅)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二.導入
風箏和我的兄弟兩文驚人得相似,人物及主要事件都一樣,又均出自文壇巨匠魯迅的手筆,那為什么風箏一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早于〈風箏〉五年發表的《我的兄弟》卻被時間無情的淘汰,甚至作者自己都認為此文散失了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此中的奧妙。
三.比較《風箏》與《我的兄弟》的異同
①同:人物、事件
②異:環境描寫、情節方面的矛盾沖突、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的描寫、對于事情前因后果的補敘
明確這些不同之處就是《風箏》獲得成功的原因,《風箏》似乎可以看成是《我的兄弟》擴寫。
四.概括出擴寫的一些方法
① 環境描寫
② 對于主要事件的詳細敘述(矛盾沖突)
③ 人物性格、心理、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細節描寫
④ 事情前因后果的補敘
(還有恰到好處的抒情,千萬別忘了各種修辭的運用)
五.體驗性寫作
《我的兄弟》這樣的小故事我們同學的腦子里應該有許多,現場請一個同學說一個自己生活中發生的感人的或有趣的小故事。根據剛才總結出來的幾方面現場進行擴寫。
二.教后記
如何讓學生覺得閱讀以及寫作是一件很有趣并且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的事情,我著實動了番腦筋。在正式上課時,我特別設計穿插了一個小環節。課前和學生說好,在這堂課上我們都要進行角色轉換,首先,這不是一堂平常的課,而是第一屆名家名篇研討會及寫作交流筆會,既然是交流筆會,那么在座的學生就應該是全國知名作家,而我--老師,就是交流筆會的主持人。新鮮的方式一下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與參與感,一直覺得初中生是可塑性極強的群體,而且他們總有著驚人的潛力與爆發力等著你去發現與挖掘,交流筆會的形式等于給他們一個心理暗示,告訴他們:你很行、很棒,文章寫得很不錯!
然后現場給他們看魯迅的《我的兄弟》,看的時候,先不告訴他們作者是誰,他們會很驚訝的發現《我的兄弟》和《風箏》所描寫的故事情節驚人的相似,此時揭曉兩文作者同為文壇巨匠魯迅。在學生驚訝之時,拋出第一個問題,向各位在座的“知名作家”討教一下:《風箏》和《我的兄弟》兩文驚人得相似,人物及主要事件都一樣,又均出自文壇巨匠魯迅的手筆,那為什么風箏一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早于《風箏》五年發表的《我的兄弟》卻被時間無情的淘汰,甚至作者自己都認為此文散失了呢?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七嘴八舌說什么的都有,但有一點大家達成共識,《風箏》一文具有極高的文學欣賞價值。
接著便讓學生找找并歸納出兩文的不同之處,同時讓他們明白不同的地方,也恰恰就是〈風箏〉獲得成功的原因。根據學生找出的不同點,幫助他們整理歸納好擴寫文章的一些基本規則與技巧。接著便要將這些基本規則與技巧進行實際運用了。
在進入第二個環節擴寫訓練之前,再一次給學生一個心理暗示,讓他們別忘了他們的身份--知名作家。
在擴寫訓練這一環節,設計了兩條方案,一條是讓學生自己現場說一則自己親身經歷的感人的故事,大家一起來擴寫,另一條是給出我事前準備好的故事讓學生寫作,兩個班級我分別采用了這兩種方式。第一個班級在上課時,學生很積極踴躍的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于是現場將學生說的故事切分成四個可以擴寫的方面,一組擴寫一個環節,然后任意四個同學組合就成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第二個班級在授課時,學生一時比較害羞,不愿說出自己心理的故事,我靈機一動,給他們講述了自己少年時期和外婆之間的一段難忘的往事:
時間:小學五年級時的春天(四月)
地點:外婆家
人物:我和外婆
事件:因為看到鄰居孩子在吃西瓜,嘴讒的我也吵著要吃并和外婆發生爭執,爭執中我說了類似爸媽都不在身邊沒人疼我之類傷外婆心的話,外婆買西瓜的途中不慎跌倒引發腦溢血中風,從此再也沒有清醒過。如今外婆離開也已經十年了,每次想起自己的過錯,我總不能自持。
1.環境描寫:由現在的春天引出多年前的春天
2.情節上的矛盾沖突:我和外婆的爭執
3.人物心理、語言、動作、外貌等方面的細節描寫:外婆無奈去買西瓜的身影、我得知外婆腦溢血后的心理及神態動作、通過鄰居的描述想象外婆的買瓜過程等等
4.多年后回憶起此事:內心的傷痛
講述的過程中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一度我不能自持,沒料到的是在聽的過程中,居然還有孩子在抹眼淚,甚至有孩子在朗讀自己的擴寫內容時也忍不住在低聲抽泣……
寫完后,回過頭來,再來讀魯迅的《風箏》,對于其中的主題內涵,學生應該會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
[教學內容的生成與創設《風箏》六題(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教案里的教學內容
8.放風箏語言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