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案
一、導入(聊天式導入)
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天氣,非常適合春游。一般春游回來語文老師就會說,大家玩得那么開心,那就把春游的見聞感想寫成作文吧。你們都喊不要?為什么?明明看了聽了想了,為什么寫不出來呢?其實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寫。今天,我們邊賞美景,邊從古之大家那里學得一招半式,以后再有這樣的任務就不怕無話可說了。
二、解題
書,即信。這是吳均在旅游途中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介紹所見美景。從內容看,屬于山水小品。從語言上看,屬于駢體文。
不象現在,通訊技術發達,“喀嚓”一下傳送到友人那,什么風景都可以看見了。照片上,你躲在袋鼠口袋里笑,我們就知道你在澳大利亞了。古人只能通過書信,這就要求寫信人能把如畫的風景化成生動形象的文字,也要求收信人能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具體美麗的圖畫。
現在,我們以收信人的身份試著來還原美景。
三、文本研讀
1、朗讀全文,總體品味文章
2、朗讀第一小節
問題一:先畫出怎樣的底色和質地?抓住哪兩句來描繪?
明確: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背景:淡藍色,水洗過一樣的澄凈的天空,半透明
問題二:先大致畫上哪些景致?
明確:巍巍高山挺立而上,浩浩江水綿延而來,一葉扁舟,漂于波中,一人發襟飄飄,立于船頭。
問題三:畫面主題是什么?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朗讀第二小節
問題一:從哪些角度畫水?畫出水的什么特點?
明確: 水色:縹碧清澈純凈
水深:千丈靜若處子 靈動如水
異水 水清: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動靜皆美
水速:急湍甚箭水氣逼人 水如女孩
水勢:猛浪若奔 動若脫兔
請女孩們朗讀第二小節,要讀出水的柔美和水的活潑。
問題二:能根據原文,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來生動形象地描繪一下水之美麗嗎?
問題三:這是從什么視角來賞水的?
明確:俯視
4、請男孩們朗讀第三小節,讀出山的氣勢和沉穩。
問題一:怎樣畫出山的特點?
明確:山色:皆生寒樹-蓊郁深碧
山勢: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所看(正面) 奇特偉麗
奇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恬靜幽深
山泉:泉水激石,泠泠作響所聽(側面) 山間小精靈:好鳥、蟬、猿
問題二:“皆生寒樹”的“寒”字如何理解?
明確:通感用法,樹木蓊郁,樹色深翠,給人以寒涼的感覺。
問題三:畫山時要畫出山的哪些動態特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山的什么特點?
明確:競上,軒邈,爭高直指。擬人。奇特偉麗。
問題四:這是怎樣的一支山林小曲?有什么作用?
明確:泉水泠泠、鳥鳴嚶嚶、蟬叫不絕、猿啼聲聲,美妙自然,和諧動聽。以聲襯靜。
問題五:還能想出哪些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詩句?
明確:1、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4、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問題六:這是從什么視角來看山的?
明確:仰視。
5、朗讀全文
問題一:在這樣的美景中,游人有何感想?
明確: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問題二:為什么作者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你估計一下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歸自然,消極遁世呢?
明確:(介紹作者)編撰史書,觸及當朝皇帝痛處,被毀書罷官。在現實社會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歸自然,自在逍遙,任性自得。跟陶淵明歸隱田園有相似的心路歷程。
問題三:文章至此似乎已經完美結束了,最后兩句多余嗎?為什么?(有一組矛盾在其中。)
明確:“在晝猶昏”和“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矛盾。不要忘了我們的導游是扁舟中人,他“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了“一百許里”,所見之景必然時時變換,所以,最后兩句呼應開頭,也為這幅畫面增加了動感和空間延伸感。
四、總結歸納
問題:朗讀全文,討論總結此文為什么寫得如此成功?
明確: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
(動靜結合、聲靜相襯、有聲有色、光影搖曳)
寫景有法賦予生命,情景相生
駢體文的優點在此文中突顯: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五、寫景訓練
[《與朱元思書》教案(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與朱元思書教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