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飄香
今年10月15-17日,我和語文組組長楊國凡老師到湖北武漢參加了由湖北大學中學語文雜志社舉辦的“語文教育新視野“名師演示報告會。在三天的活動中,我們聽取了北京大學漢語言學研究中心陸儉明教授《語文教育透視》、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方智范《詩歌教學新視野》、四川成都石室中學的名師李鎮西《尊重與引領》和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紹典《談文本意義構建》等報告及評課;其間還聽了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湖南長沙周南中學黃靜老師的演示課《聲聲慢》、山東濱州名師史建筑的演示課《石鐘山記》和《多樣化思維寫作專題訓練》,武漢六中胡明道演示課《風箏》及報告《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牡丹江市第二中學董一菲的演示課《詩歌鑒賞-談古詩詞的比喻》。專家高屋建瓴,用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學語文教學,全國名師們的講課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為我們拓寬了的視野,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引領著我們對語文教學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優化的課堂教學是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
優化的課堂教學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展開的,有摸索,需創造,這就需要一線的老師增強理論素養,把握住語文教育教學的規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只有少數教師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意趣盎然,情思綿長,理韻悠遠的境界,使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陶養。更多的教師執著于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理性的分析和闡釋過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還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思路去講解,長此以往,形成了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局面。
如何使語文課煥發生命的光彩?我們需要針對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挖掘它的潛質,使人走進語文課堂,就象推開了一扇美的門,能感覺到美的氛圍。如何有利于學生學,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思維品質?如何有利于教師教,教得輕松,教得科學,教得藝術?這些思考到位,就會把我們的課堂教學帶入一種新的境界。如史建筑老師的課,體現了傳統繼承與理念創新的統一,符合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富有鮮明的教學個性,設計精巧,層次分明,適度拓寬,深化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再如李鎮西老師以民主教學的思想引導學生,指導學生閱讀要“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規律”,認為閱讀應該是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的“個性化閱讀”,將“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既符合閱讀的規律,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他們的成功在于注重理論的構建并付諸實踐。
思考二:優化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合作的和諧統一
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壟斷走向民主與平等,這是新課程新理念的追求。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開放、動態的雙向活動過程,因此, 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也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著名的加拿大教育學家史密斯曾指出:“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道路的環境條件。”對于學生而言,十幾歲的年齡,他們的認知結構和知識底蘊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合理的教學思路,形成適當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所謂教學思路就是教師處理教材的思維軌跡,其實質就是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盡可能真切、深刻地領會文章,形成自己的感悟。李鎮西老師說:“閱讀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能否以學生的疑問開始課堂教學,讓老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
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樹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觀,運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愛心、微笑、激勵帶進課堂,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調,營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氛圍,才能使課堂上的教與學活動產生最佳效益。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充分自由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的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成功的課堂,是師生相互合作共同創造出來的,是師生交往的結晶。
思考三:優化的課堂教學融知識性、人文性和創造性為一體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傳授語文知識,訓練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是勿庸置疑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更應該關照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
史紹典先生說:“語文,是情韻悠長、廣博優雅、詩意盎然的;語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語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態的;語文,是詩意的、激情的、顧盼的、聯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樣的奔涌、一馬平川式的傾訴,午夜黎明式的靜寂、狂飚突進式的嘯傲……,語文,是勵志、交鋒、感悟、體驗、暢談、淺吟,是抑揚頓挫、回腸蕩氣、余音繞梁……語文是獨立思想的家園,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語文以文學為主要對象,整個人類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后盾,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思路時,要注意人類思想情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不能將文章分析趨于簡單說教,要善于細致深入地剖析,引導學生切身地去感受,產生共鳴,這樣學生自然會有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語文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在課堂上,師生們一起審美、品美、賞美、共同探討生命的價值、哲學精神、人文情懷;而又正是文學作品的結構的不確定性和空白結構,提供了創新思維的最廣闊空間。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這一特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史建筑老師的演示課多角度的去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的推進課堂,學生思維活躍,情趣盎然,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方法,增強自學能力,變被動接受為積極探究。也很好地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色,訓練了學生深入思考,勇于發表見解的優良心理品質,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它也是開放的、動態的、創新的過程,課堂的優化是人來實施的,具有主觀能動性,關系到語文素養、鑒賞水準、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識辨等綜合素質。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向我們的語文教育提出了這樣一些基本要求:第一,教育應該“為明日而學習”,要以前瞻性的“面向未來”為方向,培養未來的新人;第二人文性必將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向真正的人文教育,培養尊重生命,關注世界,情韻悠長、光明磊落的人;第三,教育的民主是社會民主的基礎,實現民主的師生關系要具體落在實處;第四,教育要力求回歸生活的本源,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第五,“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態度的培養。面向未來,我們任重道遠,但畢竟我們有了前進的方向,找到了探索的途徑。
作者郵箱: lwysj@163.com
[優化課堂教學的思考--語文教育新視野名師演示報告會有感(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名師報告會主持詞
6.師說名師教案
7.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9.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10.語文教育教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