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年
在上次我們以生命的質量為話題的作文中,孫曉蓉同學寫道:生命歷程不只是平淡歲月的流淌過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榮過程,不只是人間滄桑的變化過程,而是內在情感豐富的過程,內在品德完善的過程,內在靈魂鑄就的過程。
人的生命質量是由人的素質決定的。素質高低決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們該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的教誨吧。
鎖定知能目標:
1、 探討關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提高質疑思辨的能力。
2、 培養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的能力。
3、 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淺出的特點。
4、 學習讀書心得的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學習方法點撥:
1、 整體閱讀,把握結構及重點內容,通過分析、歸納、概括,重點把握四種境界的內涵。
2、 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深入探討作者的觀點,通過質疑、討論,解決難點、疑點。
文學常識:
馮友蘭:哲學家、哲學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書。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簡編》;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柏拉圖: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學家應為政治家。著有《理想國》。
閱讀釋疑解惑:
馮友蘭哲學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說”。
王國維的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本文的說理特點和語言特色是怎樣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化隨筆。引證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兩處間接引用、三處直接引用,從引用的內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國古代文獻的,有引自古希臘哲人的。這些引用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強了說理的力量,簡約而恰到好處。
從語言看嚴謹而淺顯,討論哲學卻沒有令人生畏的哲學概念,議論人生卻不是空洞的說教,娓娓道來,如訴家常。
2、什么是人生境界?
提示: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3、文章主要闡述了什么問題?是按怎樣的思路展開闡述的?
提示:本文從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論述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至七段說明人生的四種境界;八至十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末段指出中國哲學的特點及未來的哲學的作用。
4、重點句子研討: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請聯系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范: 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于道德境界。
“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這是課文中精彩之筆。請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為堯舜”,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可以說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于日常細節之中。雷鋒是一個士兵,并不妨礙他是一個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記》中所記載的五人,雖然是普通民眾,但也無妨他們流芳千古。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這幾句話在文章當中的第六段,是對“天地境界”的闡述,具體應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認為,一個人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已經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了。但是馮友蘭卻不這么看,他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還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種境界中的人不僅能盡人倫人職,而且能盡天倫天職。他深悟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盡人之性,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覺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覺行天道;這樣,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廣大的胸懷與更高尚的氣節,真正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真正成為“天之驕子”。
課文拓展延伸 :
1、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過無數的仁人志士,請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們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寫一句。
有一種人生,鐵骨錚錚;有一種人格,鬼神共鑒;有一種精神,自強不息。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述,留一部經典巨著給后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種人生,月白風清;有一種人格,桃李無言;有一種精神,平凡而偉大。雷鋒位居平凡,樂于助人,獻一生春風溫暖給人間,這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行為,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課內精題巧練:
一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1、“是人現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應怎樣理解?
3、“它們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內容是什么?
二
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1、“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入世”和“出世”分別說出了中國哲學的什么特點?
2、分析“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一句話的含義。
課外拓展探究:
快樂的死亡 陸文夫
作家有三種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樂的死。
自然的死屬于心臟停止跳動,是一種普遍的死亡形式,沒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議。快樂的 死和痛苦的死不屬于心臟停止跳動,是人還活著,作品已經或幾乎是沒有了!
作家沒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個人藝術生命的死亡、職業的停頓。其中有些人是因為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這不是藝術的死亡,而是藝術的離休,他自己無可自責,社會也會尊重他在藝術上曾經作出的貢獻。
痛苦的死亡卻不然,即當一個作家的體力和腦力還能勝任創作的時候,作品已經沒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種苦難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毀了他的才華,苦難消沉了意志,作為人來說他還活著,作為作家來說卻正在或已經死去。這種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別人看了心里也很難受。
快樂的死亡卻很快樂,不僅他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來也很快樂。昨天看見他大會上做報告,下面掌聲如雷;今天又看見他參加宴會,為這為那地頻頻舉杯。昨天看見他在高朋中大發議論,語驚四座;今天又看見他在那些開不完的座談會上重復昨天的意見。昨天看見他在北京的街頭;今天又看見他飛到了廣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發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為害怕也沒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為那時代已經過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樂的死,毫無痛苦,十分熱鬧,甚至還有點轟轟烈烈。自己很難控制,即很難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因為我覺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少喝一點可以舒筋活血,據說對心血管也是有幫助的。作家不能當隱士,適當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對創作也是有幫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發,嘟嘟嘟,來個瓶底朝天,而且一頓喝不上便情緒不高,頗有怨言,甚至會到處去找酒喝。嗚呼,快樂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 簡要概括作者對三種死亡所持的態度。
2、 文章最后一段關于喝酒的描述和議論,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 本文“快樂的死亡”是單對作家而言的嗎?對其他的人有什么啟迪作用?
4、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這篇散文,一事一議,短小精悍。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作家的三種死法,然后層層剝開,逐一論去,并重點剖析快樂的死亡,顯得條理分明。
B.作者認為,作家沒有了作品就是藝術生命的死亡,“藝術的死亡”是可悲可嘆的,而“藝術的離休”則是可賀可敬的。這是實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樂的死亡卻很快樂,不僅他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來也很快樂。”巧妙地運用了反語,極具諷刺意味,引人警醒,發人深思。
D.作者以“嗚呼,快樂地死去!”煞尾,呼應題目“快樂的死亡”,既起到點題的作用,又表現出“死”的動態過程和必然結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體現出一種質樸無華的文風,簡練直白,干脆利落,富于變化。美中不足的是僅以作家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郵箱: liangwannian@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