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招生錄取期間,記者在省城幾所排在一、二批次招生的中學采訪,看到酷暑之下,一些考生和家長排著長隊在交擇校費。交上錢能上好學校,考生和家長大多心情還算不錯。
可另一些考生和家長卻憂心忡忡。“為給孩子擇校,去年初我們家就動員所有親戚朋友,想辦法,找關系。現在分數不夠,手里攥著錢學校就是不收,急啊!”一位家長對記者說。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擇校現象已初現端倪。如今,在只有50%多的學生能上公辦普通高中,更少的孩子能上“重點”的背景下,擇校對許多家長來說,已成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痛苦現實。
教育專家認為,擇校現象嚴重地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如果聽任這種現象發展,除少數考高分的孩子外,只有富人、有權人的孩子受優質教育,那些無錢、無權人的孩子則很難接受好的教育。
隨擇校而來的擇校費,讓名牌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能迅速產生經濟收益。擇校費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學校的知名度不等,從6000元至二三萬元不等。這些收益又能轉化為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強大的師資力量、高質量的生源、良好的辦學條件等,為日后被“擇”積累更多資本。相反,薄弱學校則日益捉襟見肘,陷入生源質量、辦學力量的“雙重薄弱”。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教授郭松海認為,擇校問題不僅存在于高中階段,也存在于小學、初中階段,甚至正在向大學延伸。為讓孩子上一所理想的學校,家長托關系、批條子、交費用,有些家長干脆在學校附近買房。可以說,擇校造成了四大危害:苦了家長,富了學校,壞了風氣,丟了公平。
專家指出,擇校之所以成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而擇校現象的不斷加劇使教育資源的配置更加不合理,形成惡性循環。
不久前,記者參加在省城一家中學召開的會議,會上一位分管教育的姓彭的女區長有點動情地說:“這里有這么好的中小學,一年的硬件改造超過數千萬元。前段到下邊一個縣考察,一所好幾百孩子的小學,只有一臺386電腦……”
盡管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校制度已被教育部明令廢止,但事實上以示范校、實驗校、明星學校、規范化學校等種種名義,在投資、貸款、師資、基建、招生政策等多方面實行傾斜政策,使原來配置就較好的學校“錦上添花”,仍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常見行為。而普通校(尤其是薄弱校)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甚至被擠占、挪用,學校間的差距被人為拉大。至于高中階段,據一位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幾年的老校長告訴記者,雖然教育部門可以摘掉重點學校的牌子,卻始終摘不掉它在家長心中的位置---這是一種由現有資源分配不公造就的事實上的“重點”。
一些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的同志都深有感觸地說,少數重點學校聚焦優質師資、優質生源和優質教學設施,嚴重加劇了基礎教育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損害了更需要優秀教師的農村教育、普通學校和極大多數學生的利益。重點學校普遍存在三類學生:優秀學生,交錢的擇校生、贊助生,“條子生”。
省政協委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徐躍通認為,解決擇校問題,根本在于校際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化。而基礎教育要均衡,關鍵在于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而不是全力去打造一所或一些名校。在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上,應鼓勵重點學校兼并薄弱學校、強校帶弱校、弱校作為強校的分校,優化教育資源。
郭松海認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牽涉到公共財政體系的改革,也牽涉到義務教育法的修訂,需要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他說,教育督導部門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一是制定檢驗一個地方義務教育是否均衡發展的指標體系,二是要制定對地方各級政府教育工作科學而客觀的評價體系。否則,很難杜絕這種爭上“重點”的擇校風。
[教育專家評說擇校之弊富人有權人受優質教育(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環保教育優質教案
2.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3.
4.
5.教師教育名言格言
6.
8.
10.大班安全教育活動優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