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伍隍中學 李明隆
小時候第一次做飯,由于沒有把握住火候,做成了半生不熟的“夾生飯”,媽媽說是少加了一把火。第二次做飯,真的試著多加了一把火,果然就飯香可口了。初寫議論文的中學生們不也有類似的情況嗎,圍繞觀點敘述材料,往往沒有把道理說透就收了筆。道理不清,是很難服人的。怎么辦?那就再給議論添把火吧,--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展開筆墨,進一步論述。
1.由表及里。就是不要搞“觀點加例子等于結論”簡單推理,而要對例子進行具體分析,揭示其本質、根源、危害或造成的影響等。如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批判主觀主義的錯誤時,就先分析了這種態度下的工作方法,“單憑熱情”“割斷歷史”“脫離實際”“只研究理論”等;然后分析根源,“無實事求是之心,有嘩眾取寵之意”“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等;再析其危害,“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最后還用一副對子給這種人畫像。真可謂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給人留下深刻的教育和啟迪。如果寫駁論文,在對錯誤觀點批判的同時,還要提出與之對立的正確觀點。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作者把敵方的論證方法犯有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作為突破口,揭穿了其論點的荒謬,同時,作者又提出了一個與之對立的正確觀點,且用歷史和現實的事例加以論證,既熱情歌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者,又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無恥讕言。
2.由此及彼。就是說不要局限于論述對象本身,就事論事,而要把與之相關或相似的事理、現象扯到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說理深透。如魯迅的《文學和出汗》,作者批駁的是梁實秋的文學當寫“永久不變的人性”的謬論,在揭露了對方論據的虛假之后,深入剖析其實質,先用類比法將梁的文學論和中國反動的歷史論掛起鉤來,說明兩者是一唱一和的,梁的目的是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的。接下來作者用喻證法,以出汗有階級性的比喻說明文學必然有階級性。如此一把火,就燒傷了梁實秋的丑惡靈魂。又如臧克家的《納諫議止謗》,從歷史上的齊威王與周厲王對諫謗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說起,聯系到各級領導同志要正確對待批評意見,由此及彼展開議論。不比較不容易深入,一比較,領導同志們就不能不被說服。
3.由正及反。就是說不要只從正面談幾點就完事了,還要注意由正面轉入反面、以反面突出正面的論述。正反結合的論述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辯證規律,可以使說理全面、深刻。如一篇題為《說“小”》的文章,作者在正面論述“大”由“小”構成,“小”可以發展成“大”之后,得出“我們不能輕視小事情”的結論。但作者并不就此罷休,又轉入反面論述“我們不能滿足小成績”,而“成績”的反面是“錯誤”,由此又進一步論述“我們不能忽視小錯誤”。這樣,說理就深刻多了。又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在原則問題上,他否定了送去主義,送來主義,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在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時,他否定了“孱頭”--懼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昏蛋”--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廢物”--全盤吸收、不加選擇的投降主義,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分別對待、占有挑選的方法。這是一篇由反及正、以反突出正的文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試想,如果少了反面的論述,文章的內容將是多么的單薄。
“再燒一把火”,實際就是拓展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對論點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論證,當然,方法還有很多。但都一定要注意火候,切不可用力不足或加火論證時離開觀點亂燒。
作者郵箱: minglong8866@sina.com
[再給議論加一把火--議論文說理如何深入(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美德的議論文
2.關于變通的議論文
3.網絡的議論文
4.自信的議論文
5.規則與道德議論文
7.以信心為題的議論文
8.等待為題的議論文
9.關于環保的議論文
10.文人當官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