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筆者曾在所接任的班級進行過一次調查:“你認為語文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結果讓我大吃一驚:絕大多數學生認為,作文最難。
一個中學生,要他(她)用自己的母語按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按理說不應該是一件難事,可為什么竟被我們的學生視為語文學習中的頭號“敵人”呢?難道真象有人說的那樣,是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儲備,沒有寫作的“源頭活水”?我認為不盡然。一個中學生,至少也有十幾年的人生閱歷,也上了十幾年的學,應該對生活的博大有過一些了解,對世上的真善美假丑惡有過一些認識,對人生的意義也有過一些思考;同時也接觸了古今中外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加上現在和各種先進的傳媒的親密接觸,他們儲存的信息量應該是很豐富的,至少寫一篇幾百字的文章是不應感到困難的。也許又有人說是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辨能力制約了他們的寫作水平。應該承認,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時期,要他們對紛繁蕪雜的社會作出全面而正確的判斷是不太現實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學生遇到他們感興趣和敏感的問題,往往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語出驚人。這說明他們并不缺乏一定的認識水平和思辨能力。那么,為什么學生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都已具備,而寫作的實情又常常不盡如人意呢?我認為,學生寫作時,常處于被動的──“要我苦寫”的狀態,而沒能喚起他們的寫作動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恩格斯曾經說過:“就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這說明了人的行動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在寫作過程中,動機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用系統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學生的寫作活動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而認知系統和動力系統就是組成這個系統的兩個子系統。認知系統相當于執行者和操作者,動力系統相當于發起者和推動者。學生的寫作過程就是這兩個系統協同進行的活動。沒有認知系統的活動,寫作目的就無法實現;沒有動力系統的活動,寫作活動就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因此,如果教師安排寫作過程時,既注意發揮認知系統的功能,同時也重視發揮動力系統的功能,即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我要寫”的狀態,動力系統就會發揮指引方向、集中注意、添加活力的功能,“苦”寫就會變成“樂”寫。反之,寫作無異于一種苦役。因為沒有動力,就沒有興趣,如果沒有興趣,也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而我們的寫作教學的模式后者居多。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也就不足為怪了。
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變“苦”寫為“樂”寫呢?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一、不斷對學生進行寫作目的和自信心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人的行為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每次寫作訓練之前 ,若能向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明了訓練任務、意義以及本次訓練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就能引起學生對寫作的重視,誘發他們的寫作動力。在寫作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到絕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視寫作為畏途的學生,并非不知道寫作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而是一種自卑的心理在作祟,自認為自己不是寫作的那塊料,即便你花了多大的功夫,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不如放棄,寫作于是就陷入了被動苦寫,老師痛苦批改的怪圈。這時,我們作老師的就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首先消除他們對寫作的神秘感,寫作不過是“我手寫我心”,平時怎么想的,平時怎么說的,寫作時就怎么表現。其次幫助他們打消自己“不行”的顧慮。告訴他們那些寫作“天才”也不是天生的,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成績,是因為他們平日付出了比我們要多得多的努力。讓學生明白眼下自己的寫作水平不高,其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多次鼓勵,給學生“超越自我”的勇氣,在以后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一般都能很快地進入“我能寫”的狀態,把寫作訓練當成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訓練的效益就會大大提高。
二、用新穎的切合學生實際的命題方式,激發學生“要寫”的沖動。
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科內容本身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學科本身有濃厚的興趣,他就會深入的、興致勃勃的去掌握它,去運用它。這就正是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寫作也不例外。如何使學生對寫作本身產生興趣呢?我的體會是采用新穎而切合學生實際的命題方式。因為新穎而切合實際的命題,可使學生在寫作時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樂此不疲 。我在所教班級作過如下內容的作文訓練: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愛表現的動物。恩格斯說:發展和表現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于光遠先生承認自己是“二表人才”。即:愛表現自己和愛受表揚。他認為:只要表現自己的東西是真實的,受表揚時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夠了。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人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就要時時表現自己。請以“表現自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作文題一交給學生,課堂上頓時炸開了鍋,絕大多數學生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這種情況是以往的寫作訓練中少有的。這說明學生的寫作動因因題目而被繳活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是不一樣,不僅出現了許多有獨到見地的優秀作文,就連平時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也或多或少地找到了成功的感覺。有的說“表現自我”是自信的表現,有的說“表現自我”是解放思想的體現,有的對“表現自我”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有的對自己不敢“表現”,還對別人的“自我表現”橫挑鼻子豎挑眼的猥瑣心理進行剖析,有的把“表現自我”與“出風頭”放在一起進行辨析,還有的古今對比追溯不敢“表現自我”的歷史淵源等等。這次訓練的成功啟示我們:寫作訓練時,教師不妨轉換一下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把題出在學生的心坎上,讓學生在不斷體味成功喜悅的快感中愛上寫作,形成良好的寫作動因。因為動機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動機可以促進學習,但當學生獲得了一定的知識、一定的成功后,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苦寫”的寫作狀況。
三、利用公布寫作結果的反饋作用,激發寫作動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CC羅西和LK亨里,曾作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進行測驗。測驗后,主試對第一組每天宣布其結果;對第二組每周宣布其結果;而對第三組則不宣布其結果。如此進行八周后,改變其作法,除第二組不變外,主試對第一組不告訴其結果,而對第三組則每天告訴其結果,這樣再進行八周,結果,在第二個八周后,除第二組顯示出穩步進步外,第一組與第三組則有很大的變化,即第一組的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顯著上升。從以上的試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學生付出努力后,能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就會對學習產生相當大的激勵作用。知道自己進步了,可以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熱情。看到自己的不足了,可以激發上進心,尋找改進的措施。這種獎勵作用在作文訓練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作文是一種創造,只要不是抄襲,寫出來的文章必須是“這一個”,經歷了創造過程之后,誰都會在乎創造的結果被他人認可的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說,當寫作完成后,學生就會很關注老師評判的結果了。了解學生這一特殊的心理活動后,我們就要注意及時地向學生反饋結果。由于師生彼此溝通,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寫作現狀,在以后的寫作中,盡量做到揚長避短,既提高了寫作興趣,又收到了訓練的效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反饋結果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根據系統整體性原理,系統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要顧此失彼,不僅要充分發揮認知系統和動力系統的作用,更要注意發揮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的作用。
引導學生走出寫作的困境,是當前無數語文界同仁正在研究的課題。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們的寫作園地一定會奇葩綻放,碩果累累。
[引導學生變苦寫為樂寫(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
5.描寫教師的好句子
6.有關寫教師的隨筆
10.木蘭詩寫戰爭艱苦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