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二中
通覽中外文學史和文人傳記,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現象:語言文學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靠學校培養,有的甚至沒上過多少學,其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言實踐。司馬遷寫《史記》是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成為“詩仙”與其仗劍去國,游歷山河關系極大;至于杜甫“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變工”,“安史之亂”后顛沛流漓的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詩作。我理解就是社會生活和語言實踐。高爾基不也是這樣嗎?同樣的例子,還有我國現、當代的大批作家。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又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呂淑湘先生曾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到語文。”由此,我得到啟示,語文教學必須聯系社會生活,必須把課堂引向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若只把學生關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籠子里,豈非花盆中栽樹,溫室里育苗?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語文是天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離開了生活,就變成了空殼,就沒有了實際內容。”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抓住了五個字:“實”、“活”、“精”、“深”、“廣”。
1.在教學中提倡一個“實”字。追求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教無定法,但教要務實,不僅要鉆研教材,還要鉆研學生,十分注重師生雙方密切配合,主張學生每堂課都要有實在的收獲,注重綜合能力的訓練,每堂課的課前五分鐘內容十分豐富,或演講、或頌詩、或評述,讓學生各盡所能。
2.教學內容注重一個“精”字。在充分發揮課文范文作用的同時,經常精選《語文報》、《雜文報》、《讀者》、《中學生閱讀》等報刊上文章,除了文字、詞語等語言知識引進課堂,國際政治、體壇新聞、名人軼事、地理風貌、歷史掌故、風俗人情等也成了教學的一個鮮活的組成部分。另外,其他學科內容也引入了課堂,有效地促進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系。
3.指導學生方法注重“深”。語文學習不僅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鐘有效益,在課下的語文學習中,更注重指導學法,指導學生大膽析疑、深入思考、努力鉆研,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引導進行研究性學習,不唯本、不唯師,要有獨創性。如對《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中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對詩詞的品析和吟誦,對于教材結構編排探討,教會他們撰寫小論文,改編課本,有些課帶有了一定的學術色彩。
4.教學方法上講究“活”。對“介紹背景和作者,劃分結構、歸納中心,講要的課后思考題”的教學方法持不同態度,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唯教參,不唯“教師一言堂”不唯“師道尊嚴”,課堂經常變成學生的賽場。師生可以對話、辯論,學生互問,教師釋疑,師生共同研究循循善誘,甚至學生可以登上講壇,當一回老師,學生可以批改作業,出試卷互測。教學語言幽默風趣,注重情感滲透和心理共融,或板書,或繪畫,或默思,或瞑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5.語文學習渠道的“廣”。我不主張只走課堂這一條學語文渠道,只抓語言文字,只讓學生讀一本語文課本,只抓應考的ABCD,而力求把課堂引向生活,引向課外。具體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1).日常聽說交際活動中的語文學習。結合課堂開設聽說訓練、訓練交談,講演、辯說等方法技巧,組織課外活動進一步練習和深化。
(2).課外讀寫中的語文學習。少布置一些內容限制較死吸引力不大的題目,根據他們的興趣進行創作,組織辦報紙、投稿。
(3).各科語文學習。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其它各科的學習都應依賴于語文能力水平。“語文是各科之母”,如果能把各科學習中的語文學習因素利用起來,則既提高了語文能力,又促進各科學習。
(4).利用班級、學校的各種會議活動。像聯歡會主持人的串詞,報告會邊聽邊記;班級討論會,各人打腹稿發言、爭論;文化節組排節目,有的甚至排演相聲、小話劇;運動會的宣傳報道。
(5).從欣賞藝術作品中領悟。從影視、繪聲繪色畫、攝影、雕塑、書法、篆刻、碑帖、歌曲的欣賞中,都能學到與語文有關的東西。影評、讀后感、聽后感、賞析等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6).從社會實踐中學習。如到街上宣傳普通話,查找商店店標、廣告牌上的不規范字等。寫社會小調查報告等。
把課堂引向生活,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真正體會語文學科的社會性、基礎性、實用性。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現實教學實踐也證實了我的總結,所帶1999屆、2002屆學生會考合格率皆為100%,1999年所帶理科語文單科人均分為98.23分,2002屆所帶文科語文人均分為102分,均居市重點中學排名第五名,2001年7月,指導話劇《創建公德》獲市宣傳部教育“講公德、守法紀”小品話劇大賽中學組二等獎,本人獲指導教師獎。2001年10月,所帶學生參加安徽省高中語文競賽,徐姍姍同學獲省三等獎、市二等獎;韓冰、華僑、賁培娣、李婷維獲市三等獎。1996/1997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展的教學技能評優中,獲校級優秀獎。2000年中青年教師教學評優活動中被評為校級“教壇新星”。在2001/2002學年度教育教學“爭先創優”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師”。
[把課堂引向生活(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教師生活隨筆
3.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10.高效課堂教師個人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