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惕安中學 何海彥
新課改:到底是誰的需要?
內容提要:新課改,說到底,是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師的需要。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的確存在疑問的問題;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的任務也應該是學生在獨立的情況下確實難以完成的任務;在學生學習需要時,講臺也可以成為“學臺”;在學生學習需要時,課堂教學也可以到室外進行。
關鍵詞:新課改 學生 需要
新課改到底要我們改變什么?這個問題已不新鮮,很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論述。然而,我認為新課改不僅僅是單純的“課改問題”,在“改”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誰最需要新課改,新課改到底為了誰?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改來改去,也許還是在原地繞圏子,甚至與課改的真正目標背道而馳。現在,我僅就目前課改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談談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到底誰關注誰?
1.誰的問題?
新課改一再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可是學生的主體如何體現,似乎各有各的看法。我曾觀摩過一些標榜新課改的示范課,表面上在這些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很豐富,有合作,有研究,也有探索,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教師要求學生探究的問題到底是老師自認為是重要的問題,還是學生自己想知道的、感興趣的問題。以往,老師設計好問題牽著學生走的本質并沒有變,只是形式換了一下而已。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老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關心的問題,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需要,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去解決自己產生的疑問,而非讓學生解決老師設計好的疑問。
所以,新課改首先要改變的不是上課的形式,而是要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不應該是學生圍著老師轉,而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引下主動地探索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我想,這樣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問題。
2.誰需要合作探究?
很多老師上課為了體現自己的新課改的精神而設計出幾次合作探索的問題,導演出幾幕布合作探索的活動。然而,這種合作真有必要嗎?有的問題是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也需要合作探討嗎?還有的問題是知識性的問題,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但是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料的限制下學生的探究根本無法展開。如果說這樣的合作與探索有什么存在的意義的話,那就是這樣的合作與探索是老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而刻意為之,裝裝門面而已。這種合作探索只是老師所需要的,而非學生所需要的,甚至是沒有任何必要的。當遇到學生的確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時,合作才有必要;當觀點可能出現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樣時,探討才有價值。愿更多的合作與探究能夠名符其實。
3.多媒體,真的需要嗎?
觀摩過許多新課改的教研課,極少看到上課不用多媒體的。但是,真的有必要使用多媒體嗎?這就很難說了。有的時候,使用多媒體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講天體運行的知識,即使用模型,學生理解也頗有困難,這時,多媒體就顯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然而,更多的情況下,上課老師使用多媒體僅僅為了展示并不復雜的板書和習題。有的老師甚至把大段練習或文章也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看起來既吃力,又不能自由翻閱,遠不如白紙黑字的油印資料看起來方便。這樣的多媒體的使用價值何在?難道使用了價格昂貴的多媒體便是新課改?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的經濟狀況,很多地區連老師的工資都難以兌現,連最起碼的教學設備都難以備齊,難道他們就不能進行課改了?多媒體的確是好,然而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只有當確實需要時,多媒體才能真正地體現它的價值。
二、講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關于講臺,《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是這樣定義的:“在教室或會場的一端建造的高出地面的臺子,人在上面講課或講演。”根據定義,教室里的講臺似乎是講課用的,而會場里的講臺則是供講演用的。事實上,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講臺基本上就是老師的專用授課臺,老師們在臺上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慷慨陳詞、滔滔不絕,至于學生則只有看的份兒了。有一些有發表講演欲望的學生只有在課后偷偷登上講臺過一把講演癮,即使是這樣,也多是模仿著老師或者他人的語氣語調的,他們似乎已迷失了自己,連真正有機會登上講臺時,也沒有自己的東西可講了。由此,我聯想到國外課堂教學中的另一番現象,那就是老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圍成一團,打成一片是常事;學生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想法朗讀自己的作品也是常事。也許這樣的講臺,才是真正的講臺。說到這里,我不禁又想到,在中國,即使有機會給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朗讀自己的作品,也多是站在臺下(自己的位置上)。講臺在許多學校,在許多老師和學生的心中似乎已成為教師的專用之臺了,學生是不敢隨便越雷池一步的。而真正的講臺應該是一種學習之臺,是一種交流之臺,是一種發表作品之臺……總之,教師可以在臺上指點江山,學生更可以在臺上慷慨陳詞;老師可以板演解題思路,學生更可以演示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老師可以在臺上介紹別人的作品,學生更可以上臺朗誦自己的作品……總之,我們希望見到更多的學生走上“神圣”的講臺,讓講臺也成為他們學習的陣地!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師離開自己神圣的講臺,走進學生群中去,與學生一共探究,一同學習的情景。但愿我們能看到更多的老師時常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群中去,進而走進學生的心中去,了解學生到底是怎樣學習的,到底學得怎樣,到底還有哪些存在問題?這樣,我想,我們的教學一定會呈現出另外一番面貌!
三、課,是否必須在室內上?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習已不再是一室之內的事情,有必要走出教室,走進圖書館、博物館,走進社區,走向野外,去充實自己的大腦,開拓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直觀體驗,豐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我還記得中學時代的生物老師在生物課上帶領我們走出教室,走進花圃,走進城市綠化帶,走進公園去觀察、認識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林的事情。在課上,同學們特別興奮,也特別積極,大家七嘴八舌地向老師問這問那。平時的課堂上,同學們哪有這么多的疑問,哪有這么大的熱情啊?而且,老師還把學校的一塊花圃交給我們管理,還讓我們觀察各種花草一年四季的生長規律和習性,同學們甭提多認真了,大家特別地關心這一塊花圃里的一花一草,天天跑過去看,去管理。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會真正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愛心吧!
語文課、數學課、物理化學課是否也能在適當的時候離開教室到應該去的地方去上課呢?回答是肯定的。我曾見過兩位老師合作上室外課的事。兩位老師一個是物理老師,另一個是語文老師。物理老師因教學測量知識的需要,突發奇想地想搞一次室外實測活動,而語文老師正準備帶領同學參觀家鄉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以使同學們加深對《中國石拱橋》課文的理解,并作為作文的素材。兩位老師一拍即合便帶領同學們一起上了一堂室外課。在這堂既是語文又是物理的課上,同學們表現出了異常的興趣和熱情。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邊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測量橋的各個部位,一邊記下測量數據,一邊還記下橋的形狀姿態。有時,同學們為找到一個合適的測量方法而各抒己見;有時,同學們為用什么詞語更好爭論不休;有時,同學們又同心協力地完成一項測量任務……結果,這堂課的效果遠遠超出了老師課前的預想,也排除了老師課前的種種擔憂。
就這堂課而言,既有兩位老師的真誠合作和大膽的探索;也有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索;更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我想,這堂課也許就是一堂綜合性學習的好課吧。只是,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少了些。其實,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何嘗不曾想過讓自己的學生在空氣清新的早晨到小河邊,柳樹下,假山旁靜靜地讀書、思考?何嘗沒有想過帶領學生在風和日麗春天里,圍坐在草地上朗讀朱自清的散文?何嘗不曾想過和同學們在月圓之夜一同品味古人寫月抒懷的不朽佳作?然而,種種限制使我的這些想法像火星一樣很快地熄滅了。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大學校園里,清晨的河畔、路邊、樹下可以成為讀書學習的絕佳場所,而中學里卻不能呢?又為什么,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在草地上學唱兒歌,在綠樹下講故事,而中學生卻不能呢?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室內仍是上課最佳的場所,然而,當我們確實需要時候又何嘗不能大膽地走出教室,走進更廣闊的天地里去呢?
現在,新課改之風刮遍大江南北,許多學校的新課改活動正搞得轟轟烈烈。但是,我認為,新課改不是一種活動,更不是一種運動,說到底,是一種需要,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練能力的需要,是學生創新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們在進行新課改時,如果多想想“課改到底是誰的需要,到底需要什么”也許課改之路會走得更好、更快!
作者郵箱: shaonianxinshi@yahoo.com.cn
[新課改應考慮學生的需要(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6.小學生的學憲法講憲法演講稿
10.新課改培訓心得體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