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英
這是幾年來一直在心頭醞釀的一個題目,最近,看到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學生開魯迅作品選修課的情景,曾有的思考又奔聚到眼前,提出來,以就教于語文教學第一線的同行。
(一)
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的思想應伴隨中華民族根治封建痼疾、實現現代文明的整個進程,并將隨著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贏得更多人的折服;魯迅的作品也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感覺和審美能力,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這兩點我深信不疑,我相信極大多數的語文教師也不會懷疑。
問題是,今天的中學生不喜歡魯迅作品,進而當然也不喜歡魯迅。翻開“二期課改”新出臺的《語文》教材,發現魯迅作品的數量由原先的20多篇減少到12篇(其中高中一至五冊僅有《為了忘卻的紀念》《白莽作〈孩兒塔〉序》《非攻》《藥》4篇),大概也算得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的舉措吧,但心頭的沉重和悲哀怎么也抹不去。郁達夫在《懷魯迅》中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本質上是在做文化的薪火傳遞工作,如果我們不能把魯迅的名字播種到中學生的心中,不能把魯迅思想和魯迅精神的薪火傳遞到下一代手中,我們這一代語文教師將愧對后人,愧對民族,愧對歷史,愧對魯迅,也愧對教師這一職業。必須防止悲劇的發生。必須讓魯迅的火種像奧運的圣火一樣通過教師之手代代傳遞,決不能讓圣火在我們這一代教師手中熄滅。沒有其他人能夠完成這樣的使命,承當這樣的義務。我們理應當仁不讓。
(二)
應該承認,在經典消解顛覆、漫畫卡通充斥的讀圖時代,傳遞魯迅的薪火確實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淡化和退出都不是辦法,惟有深刻反思過去,吸取失敗教訓,依靠教師群體的智慧和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重新建設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框架,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修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出發點。反思以往的魯迅作品教學,失去學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學目標過高,脫離學生的實際接受力。我們過于強調自己的良好動機,恨不得把一個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的魯迅一古腦兒全都塞進缺少閱歷的學生腦中,恨不得把魯迅作品的深刻內涵一下子灌輸到學生的心田里,加上極左思想的影響,教師本身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就有庸俗化簡單化神化的傾向。因此,重建魯迅作品的教學框架應該從教學目標的修正開始。倘若我們從效果出發,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將原有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終身學習的目標,那么,在中學階段,我們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把魯迅作品的教學目標降低一點。我的想法是,既然作為精神戰士的魯迅暫時還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里,為什么不讓文學家的魯迅,一個有血有肉心靈豐富的原生態的魯迅走向學生呢?與其讓深刻的魯迅高高站在學生的心門之外,不如讓他作為凡人走下來,先在感情上與學生融為一體,贏得學生的心。不妨把教學目標鎖定為引領學生親近魯迅,愛戴魯迅,激發對魯迅“這個人”的興趣。
其實對教學目標作這樣的修正不僅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更不是遷就和妥協,而是對認知規律的尊重和認同。回想自己接受魯迅的心路歷程未嘗不是這樣。當年下放農村正值書荒的年代,《魯迅雜文選》便成了床頭隨手翻閱的書。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女孩,僅有小學文化程度,怎么讀得懂魯迅的深刻呢?他深深吸引我的是那些幽默的文字諷刺的筆法針鋒相對的銳氣,把對手逼到墻角無可退路的痛快勁,還有順手一擊的智慧。正是這些最個人化最直接的閱讀感受,使魯迅作品成為我終身的最愛。心靈之門是感性的,排拒理性,年輕人更甚。一旦親近喜歡就會自然而然銘刻心間。魯迅的名字果真能在青年學子的心中鮮活起來,他們就完全有可能終身保持對其人其文的閱讀興趣。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人生觀察和體驗的不斷增加、社會知識和歷史知識的逐漸豐富,魯迅作為思想家、精神戰士的無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一定會深入人心,最終成為他們自覺的精神家園。教育是長效性的行為,越是經典的東西,越需要時間,對我們中學語文教師而言,我們有責任引領,也應該有耐心等待。
重組教材單元。
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材就是貫徹實施的有效保證。從以上教學目標出發,教材的選文當然得調整思路才行。我沒有看到錢理群教授給南師大附中學生上選修課的教材,但最近認真讀了他給北大研究生上課的講稿《與魯迅相遇》,又重溫了魯迅的散文小說雜文和書信集,更深切地感到:引領學生親近魯迅,就得全方位展示魯迅的情感世界,首先把他當一個豐富的人、可敬可愛可信的人來解讀來接受。記得幾年前教《藥》、《阿Q正傳》,我順勢推薦了《傷逝》,結果發現學生對之很有興趣。不少學生都認為《傷逝》不像魯迅的小說,可見學生心目中已經有了一個魯迅作品的模式,而這種思維定勢的形成和我們以往對魯迅作品的選文大有關系。魯迅作品的寶庫那么豐富博大,是我們自己把目光局限在一方狹小逼仄的天地里,因此,必須打破思想上的禁區,“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大膽來選文。
在魯迅作品中,對母親無條件的孝道,對婚姻愛情的無奈和叛逆,對兒子的慈愛和民主,對手足兄弟的關愛呵護和最終決絕,對朋友之情的珍視和俠氣,對學生的滿腔熱忱全力支持,對自己的剖析反思和警示,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和摯愛,對惡勢力毫不手軟的大膽勇敢和毫無畏忌---,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和憐憫,對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和獨特眼光,無一不在字里行間自然流淌;在魯迅作品中,少年時期的飽受屈辱,青年時代的熱血自負,中年后的冷峻深刻和基于這種深刻帶來的孤獨寂寞,甚至重病期間對人生的灰暗心理對生的熱切的渴望,無一不以最真實的面目最生動的文字呈現給讀者,可觸可感,可泣可歌。只要文章選得好,完全可以打動學生的心。
雖然“二期課改”的新教材按主題組合單元,魯迅的作品未嘗不可每冊自組一個單元。初中新教材基本保留了傳統的選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風箏》、《孔乙己》、《故鄉》、《論雷峰塔的倒掉》、《自題小像》、《自嘲》,我以為還可增加《五猖會》、《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圖》、《一件小事》、《兔和貓》、《鴨的喜劇》、《上海的兒童》、魯迅給母親的通信中關于兒時海嬰的有關片斷等。
高中教材可供選擇的魯迅作品更多,視野更開闊。小說可有《狂人日記》、《明天》、《祝福》、《阿Q正傳》、《在酒樓上》、《傷逝》、《幸福的家庭》、《兄弟》、《鑄劍》;散文有《范愛農》、《紀念劉和珍君》、《我的第一個師傅》、《阿金》、《憶劉半農君》、《為了忘卻的紀念》、《這也是生活》、《立論》、《死》、《弄堂生意古今談》、《隨便翻翻》、《自言自語》、《秋夜》、《過客》、《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雜文《拿來主義》、《長城》、《導師》、《論“他媽的”》、《漫談漫畫》、《登錯的文章》、《沙》《“連環圖畫”辯護》、《死所》、《難答的問題》;自序精彩的有《〈吶喊〉自序》、《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吶喊〉捷克譯文序言》、《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兩地書》和《中國小說史略》中與四大古典名著相關的評論等等也應在選文的視野之內。
組合單元時還應關注魯迅的親人友人所寫的回憶,如海嬰回憶父親的有關文章,許廣平追念與魯迅共同生活的動人文字,魯迅逝世后文化界名人悼念先生的文章,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魯彥的《活在人類的心里》、歐陽山的《一個夠POG的男人》、鄭振鐸的《永在的溫情--紀念魯迅先生》、白危的《記魯迅》(二、三)、巴金的《我認識的魯迅先生》、孫席珍的《魯迅先生怎樣教導我們》(一、二、三)等。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往往最容易看見一個真實可愛立體多面的魯迅,一個能與青年人心靈相通、深受青年學子衷心愛戴的魯迅。
構建單元的主題要跳出陳舊的框架,圍繞魯迅的情感世界展開。極不成熟的想法是:選自《朝花夕拾》回憶兒時生活的散文從“思鄉懷舊”的角度切入;《明天》、《祝福》、《在酒樓上》、《阿Q正傳》、《我的第一個師傅》幾篇可作“魯迅式的悲憫情懷”;《傷逝》、《幸福的家庭》、《兩地書》(若干篇)、《這也是生活》、《死》等,合成“魯迅的愛情觀生活觀”;《范愛農》、《紀念劉和珍君》、《憶劉半農君》、《為了忘卻的紀念》、《白莽作〈孩兒塔〉序》、鄭振鐸的《永在的溫情--紀念魯迅先生》可以“魯迅和他的朋友”為題;《鑄劍》《過客》《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擬作“一個叛逆者的宣言”;剩下的可合為“冷眼向洋看世界” 和 “魯迅談文學藝術”兩個單元。這樣分一定不盡科學,說出來,只想表明,教材的選擇和組合完全可以換一種新思路,以喚醒學生對魯迅的親近感激發學習情緒。
更新教學方法
選擇教材,僅僅解決教什么,實現教學目標還必須講究教學方法,思考怎么教。魯迅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大多語言精練,感情節制,白描見長,對于看慣了美文的學生是容易覺著枯燥的,因此探索魯迅作品的教法也是一段艱難的路程。這里僅提出幾點想法。
1、當文學作品讀,不當政治教科書。對魯迅作品的解讀長期為政治的強力光環所籠罩,闡釋的話語都禁錮在同一個模式里:反封建科舉制度、反封建禮教,反封建教育制度專制制度;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批判知識分子的自私軟弱、批判國民的劣根性;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賣國罪行、揭露反動的幫閑文人的丑惡嘴臉,如此等等,還可以舉出很多,這不是政治標簽又能是什么?這樣教,好像教深刻了,其實教膚淺了,教庸俗了。這樣教,學生怎么不會對魯迅心生反感,感到面目可憎呢? 現在,既然我們的目標是引領學生親近魯迅,就得把他當文學作品來讀。
怎樣當文學作品來讀?錢谷融教授有一句名言“文學是人學”。任何文學作品不可能不寫人,但都只是在一般的社會視野中尋找人的蹤跡,有的甚至是按照一定的理論,先驗地、放大地去寫人,人的真實形象被歪曲和篡改了。這樣的作品,當時只能作為某種工具看,現在更是成為歷史的一堆垃圾。魯迅的卓越和深刻,就在于他不是僅僅看到“人”,而且能在普遍意義上去直逼人性。把魯迅作品當文學作品讀,就要引領學生去體味早先被意識形態遮蔽了的“作者的人性”和透過作品所傳達的“普遍的人性”。以《傷逝》為例,如果我們只把它看作社會問題小說,僅涉及婦女解放婦女的經濟地位問題,而忽略魯迅對愛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愛情的強大和脆弱、空間的距離和情感的距離、瑣碎生活對人的精神生活的摧殘和磨損、責任和情感的矛盾沖突,這些我們已經意識到可能還不愿或者不敢承認的東西,那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傷逝》。其實《傷逝》刻畫人性的深度絕不亞于《阿Q正傳》,我相信,引導得好,學生完全可以同“魯迅的人性”和“人性的魯迅”產生近乎零距離的接觸,完全可以對他的作品理解到一定的深度,并受到人生的啟迪和教益。
2、強調整體感知,不求微言大義。談這個問題使我不由地想起以往魯迅作品教學中那些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女蛇”有沒有象征義?“烏鴉”似乎已有定論,但為什么“呀”的一聲飛走,深意何在?“一身玄色衣服的人” 是不是康大叔?為什么要寫“駝背五少爺”?這些回想起來令人慚愧的問題背后是我們對魯迅作品的誤讀。只見枝丫不見樹木,更何況森林,這是認識方法的誤區。要走出誤區。文學是個感性的世界,對文學的接受主要靠感知,整體感知。過于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只抓住某些“警句”或局部形象苛求它的微言大義,只會沖淡甚至破壞它的美感,削弱作品的價值。別林斯基說過“美學到底不是代數,除了才智和教養之外,它還要求對于美文學的感受力,這是一種獨特的才能。”(《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
對魯迅作品學生能不能感知?我的回答是:有形象就能感知。僅就以上的選文而言,魯迅以他靈動的筆,邀我們結識他的或年輕或同輩的朋友們:始終微笑的劉和珍,高度近視夏天穿著棉袍的白莽,一身傲骨“刺頭”似的范愛農,清淺而不失忠厚的劉半農,他們鮮明的個性和精神世界就這樣真實地袒露在我們面前,相信學生能夠感知。祥林嫂孔乙己魏連殳子君,這些中國社會下層小人物的命運像有聲有色的活劇,一幕幕發生著發展著,我不相信就不能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喚起他們深切的同情和悲憫。寫到這里,我想起了《鑄劍》。你讀一讀,那就是一篇精彩的武俠小說。其中大金鼎上眉間尺和國王兩頭相咬相逐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其豐富的想象力遠遠超出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只要讓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把握眉間尺和黑衣人寧可毀滅決不妥協的復仇者形象,僅此而已就夠了,至于其他的深意和細節不必深究,全憑學生自己體會。我相信,讀這樣的小說,學生又會發出一聲驚嘆,這,也是魯迅寫的!
現代文的閱讀和教學我提倡采用中國畫的寫意方法,魯迅作品的教學尤其如此。
3、重視知人論世,避免就文論文。關于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因為高考的緣故,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我們所謂的“人”和“世”往往是粗線條的,不具體的。而對每個人來說(包括魯迅在內),生活本身是最具體的。改革開放給上海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住了三室二廳二衛的上海人跟至今還買不起住房蝸居在潮濕的老房子里的上海人,他們對改革開放的深層心理不會完全相同,如果訴諸筆端,一定有不同的文字。你要論世,究竟看哪一個“世”呢?最近去敦煌,在晉代洞窟的壁畫中看到鮮艷明亮的果綠色,跟其它的洞窟呈現完全不同的色彩風格,印象特別深刻。后來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綠色是晉人的時尚色、流行色。夾在戰亂間隙中誕生的兩晉難有漢武盛唐的霸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沿襲三國的遺風,顯得鞭長莫及,政治氛圍寬松,士大夫階層生活優裕,文人雅士厭倦戰爭、向往寧靜,因而厭倦大紅大黑的世俗色彩而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這樣看來,連色彩的背后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心理,原來敦煌洞窟中這一抹鮮綠稱得上是一種叛逆的色彩。
新時期以來,在文藝批評領域,對作家作品的研究最大的成就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改變。凡是研究有成就有影響的學者,都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力求回歸歷史的那時那地,追溯那人寫那文時的真實心境和動因。2000年有幸在北師大進修,聽王富仁教授講現代文學史。他將“五四”作家群后來分化的重要原因,歸結到是本土化還是留學生,是歐美派還是留日派,因為文化背景的變化導致了價值觀藝術觀的不同。這樣一講,原本紛繁復雜用階級論很難自圓其說的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再回到魯迅作品的教學上來。對魯迅“這個人”和他所生活的“世”,似乎我們都比較熟悉,但具體到某一篇文章,寫作的時間地點尤其是他個人生活的遭際,最真實的情緒心態,我們就未必深究,常常是就文論文,就事論事,也容易誤讀。我們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五猖會》《父親》等,一直看作是反封建的主題。其實,魯迅自己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回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需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朝花夕拾》中十篇文章都寫于1926年,那是魯迅生活動蕩處境險惡的一年。因為“3、18”慘案后,北洋政府擬下令通緝魯迅等人,為此魯迅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身體狀況也不佳。后來輾轉到廈門大學又人事不順,和許廣平相愛但尚未做出共同生活的決定,在諸事纏繞不得解脫之際,普遍的人性是向故鄉向童年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尋找慰藉。魯迅亦然。因此,他才會在1927年散文結集出版時,將“舊事重提”易名為《朝花夕拾》。這是一個多么溫馨而詩意的名字,甚至充滿了魯迅少有的浪漫。作者在這里要追憶的就是自己單純快樂充滿童趣的童年生活和親切溫暖熟悉的故鄉。如果我們不追究魯迅寫這個集子時的真實心態,誤認為凡魯迅的文章就一定反封建,這樣的知人論世,永遠不可能接近魯迅作品的原生態,觸摸到更真實的人性的魯迅。當然,要做到以上這些,必須以教師本身對魯迅的熱愛為前提,以熟悉魯迅作品為前提。在忙碌的日子里,但愿語文教師自己別忘了親近魯迅。
以上談了自己對重建中學魯迅作品教學框架的一些想法。批判是容易的,建設就難。作為一個第一線的教師,我愿拋磚引玉,率先說出自己膚淺的思考和淺薄的建議,因為我們肩負著傳遞魯迅薪火的歷史重任,我們責無旁貸。
作者郵箱: yuenv55@sohu.com
[引領學生親近魯迅(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親近土地閱讀答案
3.魯迅《社戲》教案
4.魯迅名言匯總
5.風箏魯迅課件
6.祝福魯迅教案
7.魯迅的祝福課件
8.魯迅《祝福》課件
10.魯迅研究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