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唐代詩歌中若論行文的懸念迭現,情節的曲折多變,以及主旨的含蓄蘊藉,我以為,金昌緒的《春怨》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最類似于微型小說,作詩而近于小說,以小勝多,以點代面,尺幅千里,正如巴爾扎克說的“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詩歌創作的一個奇跡。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特點稍作分析。
金昌緒的《春怨》是這樣寫的:“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首詩四句20個字,寫得懸念迭現,波瀾起伏。首句點明綠楊枝頭,黃鶯宛轉,本來黃鶯不論從形體的玲瓏小巧,輕盈自由,還是從歌聲的清脆響亮,悅耳動心來看都是人們熱愛、歌詠的對象,可是女主人公卻非要“打起”它,趕跑它,這是何故?第二句“莫叫枝上啼”,回答了首句的問題,原來是不要讓它在不該啼叫的時候啼叫。這一聲又一聲的啼叫在女主人公聽來絕對不是悅耳動心,而是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坐臥不寧。女主人公需要一個清靜安寧的空間,她心事重重,憂心忡忡,那么,她有什么心事呢?她正在做什么呢?第三句“啼時驚妾夢”,直言其事,回答第二句的疑問,原來黃鶯的啼叫打擾、驚醒了女主人公的沉沉酣夢。此夢如此深沉,如此重要嗎?都快天亮了,該是夢醒起床的時候了,女主人公何以如此癡迷眷巒,沉迷(醉)不醒?她到底夢見了什么呢?第四句“不得到遼西”點明答案,原來她正心馳神往,夢飛遼西。遼西是遙遠的邊地,她的什么人在遼西?和她是什么關系?他又為什么背井離鄉,遠走遼西?一切盡在不言中,留給讀者去想象,去回味。詩歌四句,只說一事,卻不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讀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這正是小說的筆法寫詩的效果。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皮山中,云深不知處。”詩歌本來寫一個簡單明了的問答片斷,卻寫得含蓄曲折,巧妙別致,寓問于答,意趣橫筆,懸念迭現。“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問語全省,只從下句童子所答“言師采藥去”可以想見問的大概貌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于何處”這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三問三答,須用六句方能表達完整,賈島采用了寓問于答,以答代問的手法,以精言妙語20字表達,真是含蓄得深奧,簡潔得可以!此外,此詩三問三答,逐層深入,感情表達,曲折起伏,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松下問童子”時,問者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心生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悵然若失,無可奈何了。問者感情曲折變化,起伏跌宕,突出了他對友人(隱者)的仰慕和向往。
綜上所述,寫詩像寫小小說一樣,注重起承轉合,注重懸念沒置,情節變化和人物刻給。從而使詩歌具有一種尺水興波,尺幅千里的表達效果,賈島和金昌緒的確是詩中高手,而這樣的詩中精品也更值得我們與小說比較而讀。
((郵箱:xccwxx@163.net郵編410007)
作者郵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唐詩中的袖珍小說二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我眼中的唐詩
2.唐詩中的奇妙數字
3.解讀唐詩中的請詩
7.余輝中的晚唐詩教案設計
9.唐詩世界
10.《清明》唐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