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論題:由于傳統觀念,二千余年人們一直視戰國時期的荀子為儒學大師,但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依我個人之所見,荀子應該是戰國后期“黃老之學”,“稷下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個人的思想體系當然也應該屬“黃老之學”---后期道家。
論文內容:首先,介紹一下荀子的思想體系。荀子(約公元前340年?前245年),趙國人,名況,字卿,又稱孫卿。《史論?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十五年始來游學于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后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蓋為三十三篇之誤,與今本合。梁啟超在《荀卿與〈荀子〉》一文中說:“今案讀全書,其中大部分固定推定為卿自著。”這是研究荀學的主要資料。
荀學的主要特色是兼綜道家,調和儒法。其基本理論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調和禮、法的政治思想,重在“解蔽”的認識論,“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荀子的自然觀與儒家不同,主要是繼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他的《天論》是一篇杰出的黃老之學自然哲學著作。他把“天”完全解釋成自然現象。他說:“列星隨旋,日月遞(同照),日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從這個自然之”“天”出發,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觀點,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明確地把人與自然分開,同時又強調人能改變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把“天”看作是獨立于人的自然界,這是繼承老莊的思想。但是,他又強調“人”能積極改造“天”,這又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從而與早期道家有明顯的區別。他提出:“大天而思之,孰物莆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在黃老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氣,充滿活力,進取的人生觀,其重要價值在于強調主體(人)對于客體(環境)的積極改造,強調人的創造性活動,為中國思想文化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視“禮”學的,這似乎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傳統。其實,荀子對孔子的“禮”學進行了歷史的改造,他重新解釋了“禮”的產生與社會功能。他提出:“禮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變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分之欲,以養人之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很明顯,荀子把“禮”解釋為調解財產關系,調解社會關系的倫理范疇和標準。這是一種新生活的思想,是在醞釀一種新興制度的誕生。荀子的“禮”已經包含了“法”的思想,所以他的“法”實際上也就是在封建社會中起不成文“法”的作用, 這就是有了調和禮法的傾向。 他也曾明確說:“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者也。”(《勸學》) 因此他提出的治國指導思想或治國的思想綱領便是:“隆禮重法, 則國有常, 尚賢使能, 則民知方。”(《君道》)又說:“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立重法愛民而霸。”(《大略》)
孔子本來重視內者的修養,強調對事物的體悟,并沒有提出系統的認識理論。荀子主要是繼承了《管子》的《心術》(上大)、《內業》、《白心》等四篇黃老著作思想,而發揮成系統的認識理論,這至少是在先秦思想家中最出色的。他的認識主要反映在《勸學》、《解蔽》、《正名》、《天論》、《性惡》等篇論文中。
荀子認識論的主要特點是區別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第一次明確了認識的對象是客體,是強調“緣天官”(根據感官接觸外界事物),“懲知”(理性分析)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何謂天官?他說:“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天論》)人為什么會產生認識呢?荀子認為:人的認識開始于“緣天官”和“天官之意物”(《正名》)。所謂“意物”是指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后而對事物產生的意象。不同的天官接觸不同的事物,形體、色理、川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川耳異;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正名》)“耳,鼻,目,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君道》)但是,他認為這樣產生的認識并不一定準確,有時會受到各種“冥蔽”,因而必須做“解蔽”的工作,以照“實情”,而定是“理”。“解蔽”就要靠“征知”。何謂“征知”?荀子說:“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天官之當簿(同薄)其類,然后可也。”(《正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征知,是指人運用思維(心)把天官接受來的各種意象進行歸類分析,得出類似理性的認識,所以,“征知”的基礎是“緣天官”然而又突破了“天宮之意物”的認識。在“征知”中最重要的是“心”主神明功能。“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天論》)“心者,形這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古人無“思維”的概念,故以“心”為思維器官,“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解蔽》)所以荀子認為要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必須“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天論》),即正確發揮“感官”與“思維”的作用。
荀子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為哲學基礎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觀的思想模式運用在人性論問題上自然引導出“性偽之分“的命題。也認為人性惡是天然的,而后天的“善”則是人為教育的結果,這叫做“偽”。“虛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
孟子主性“善”, 荀子主性“惡”。荀子通過批判孟子而闡出了自己的理論。 他認為:“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嫉)惡焉, 順是, 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耳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 順是, 故注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焉。然則從(縱)人之性,順人之性,必生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景。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社義之道(導),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些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荀子的“性惡”論為其“隆禮重法”主張提供了哲學論證;但不論是“性善”論抑或“性惡”論,都旨在論證教育必要,為發展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由此可見,荀子的思想基本特征是綜全百家,出入道法,這正和“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黃老之學相契合,具體地說:第一,《荀子?天論》系統地論述了“明于天之分”的自然天道觀與氣物論。這是發揮早期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比老子更為積極,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這即是“黃老之學”的思想特點;第二,《荀子?大略》明確論述了“無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術”。主張:“主道之人,臣道和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家農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荀子?天論》謂:“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此“官人”指天文歷法,星相學者)守天而自為守道也”。《荀子?君子》云:“天子…足能行,待相者然后進;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行。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動,告至備也。天子也者,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愉),志無所詘,形無所勞,尊無上矣!”第三,《荀子》中的《解蔽》,《天論》,《正名》,《勸學》等篇論述了“黃老之學”的“形名學”內容。荀子主張:“制名以指實”,“王者之制名,名定而辯,道行而志通。”(《正名》)這和《黃帝四經》中說的“道順死生,物自為名,各刑(形)已定,物自為正。”“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于名實(相)應,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是完全一致的;第四,荀學的特色是調和儒法,隆禮重法。《荀子?強調》:“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君道》:“隆禮重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這和《黃帝四經》中說的“法度者,正之致也。……(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的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行備,則天地之德也”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荀子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的重大區別那更是明顯的。第一,在天人關系上,孔孟強調“天人合一”荀子主張“天人相分”;第二,在歷史觀上,孔孟主張“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第三,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孟主張“王道”,反對“霸道”,荀子提倡兼用王道霸道;第四,在人性論問題上,孔孟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其善者偽也”。
根據以上的對比分析,歷史上把荀子劃為儒家學派,確屬誤解。按荀子活動的文化環境、師承授受、思想觀念、學術趨向來看,如果說他是儒家,不如說他更像黃老道家,他更應當是稷下黃老之學的后期代表人物。
總而言之,荀子對先秦的思想文化做了綜合的批判與總結,對于形成中國文化的主體結構和格局,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僅次于孔子的歷史性貢獻。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朱兆瑞)
[荀子思想淺析]相關文章:
1.荀子勸學的課件
2.荀子勸學圖片
3.荀子勸學課件
4.荀子《勸學》教案
5.勸學荀子文言文
6.非相荀子閱讀答案
8.勸學荀子中的成語
9.荀子勸學優質課件
10.荀子勸學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