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利強
古代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秀才平時不用功,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枯腸絞盡也才寫了幾個字。秀才娘子看著好笑,便上前打趣道:看你那難受勁,難道你們文人作文比我們女人生孩子還難不成?誰知秀才卻說,那當然了,你們生孩子是肚子里面有,生起來當然就方便了;我作文是肚子里面沒有,作起文來當然就難受得要命了。
語文教學改革已經有好些年了,語文同仁們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作文教學方面也可以說成就斐然。但是現在的作文教學中依然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教師一味強調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文,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等內在的東西,以致于許多學生心中無物,腹中空空卻又不得不寫,于是乎只得胡拼亂湊,不得已之間說些空話套話以敷衍塞責。學生作文摳耳撓腮苦不堪言,教師批閱作文這兒修那兒改也是苦不堪言,往往一篇作文費時費力十幾分鐘半個小時,改得滿篇皆紅面目全非,可怎耐學生的作文就是長進不大。從剛才這個笑話我們不難悟出一個道理來,那就是作文必須心中有“物”,胸有成“竹”,心中無“物”,縱然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寫不出好作文來。
綜觀當前作文教學的現狀,從教的角度看,一些教師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只在字、詞、句、結構、表現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下功夫,一味地指導學生“寫作文”,學生們枯腸搜盡,寫出來的文章卻往往難以如愿。于是學生們就編出“作文作文壓折板凳,老師要我賠板凳,誰叫你讓我寫作文”之類的順口溜以表現對作文的厭煩。靜下心來想想,造成學生這種心理,與學生心中無“物”卻要勉強學生作文恐怕不無關系吧,與我們當前作文教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恐怕也不無關系吧。學生心中沒有東西可寫,自然就“壓折板凳”也作不出來了。
看來,作文教學有必要從整體上高層次地反思一下了:只從“寫”作文單方面抓作文教學是否是科學系統的作法?只強調指導學生“寫”作文,其教學的基本架構是否科學完整?
一 作文是由“內”而“外”的,作文教學就應該“內”“外”并重。
古人有“文以載道”、“文以明道”、“詩言志”等等的說法,不管“道”的內容如何千百萬化,也不管是“載道”還是“明道”而或是“言志”,詩文都是“道”與“志”的一種載體。而“道”與“志”又表現為一種內在的精神或思想。“載”、“明”、“言”自然就是表現自己內在的“道”與“志”的過程了。寫文章的目的在于表現或表達人們內在的精神、思想和情感,那么心中沒有或者缺乏精神、思想和情感,也就是像前面那秀才所言“肚子里面沒有”,又怎么能夠寫出文章來呢?更不用說寫出好文章了。
這樣看來,要想搞好作文教學,不僅要從“外”下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而且尤其要從“內”下手,訓練學生的思想情感,增強其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識別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其思維、思想水平,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事物,辨別真偽善惡,形成一定的思想體系,有一付“錦繡肚腸”。有了自己的思想,學會了分析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學生們對客觀事物就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作文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言之有物”,才有可能做到“下筆如有神”。作文應該從“內”與“外”兩個方面雙管齊下:一方面抓學生思想和思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抓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述,使學生在“內”的方面能夠有足夠的原料來供給寫作,一方面使學生在“外”的方面能夠將“內在”的思想和情感完美流暢地表達出來,這樣“內外結合”雙管齊下抓作文教學,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大幅度得以提高,作文教學也才能夠走出目前的困境。
對此問題,古今中外的許多文章大家都做了深刻的闡述。東漢王充認為:“文由胸中出,心以文為表。”(《論衡 超奇》)他以為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外泄,人的思想感情通過文章加以外現,使人們理解。所以,人的內在的思想感情之于文章就如同源與流、本與末的關系:“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下,有實核于內,有皮轂于外。”(王充《論衡 超奇》)這里的“根株”、“實核”就是喻指人的思想感情,而“榮葉”、“皮轂”即指的是文章的語言和言辭。為此,王充以為:“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說的就是作文章既要注重流暢表述能力的培養,又須注重內在思想即“實誠”的修養,才能在“外內表里”兩個方面“自相副稱”,作出好的文章來。只有加強思維思想的訓練,使之“意奮”,方可以下筆千言以“筆縱”。金人王若虛總結得好:“文章以意為主,字語為之役。”看來,古人是很注意寫作中“意”與“字語”的關系的,而且還以為,“內在的”“意”要比“外在的”“筆”和“字語”要重要。最起碼的認識是作文是由“內”而“外”的一個過程。作文教學應該借鑒祖國文化中這一智慧論斷,重新構建作文教學的基本架構,使之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加符合人們作文的認知實際,更加符合作文教學的實際。
人的心中之“實誠”和“意”以及前面所說的“道”與“志”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得來的。為此,中國古代的文論家特別重視寫作者思想感情的修養,認為在練習寫作的同時,應該修養“真性情”,以養成一副“錦繡肚腸”,為以后的“筆縱”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歐陽修認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雖有忽視語言表述的傾向,,卻也揭示了思想感情修養對于作文的重要性。與此相比,《毛詩序》的觀點就更加中肯一些:“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里的詩自然不能將其理解為單純的詩歌,它指的是廣義上的詩,可以理解為所有的文學作品,當然也可以引申而為所有的文章了。“志”,也不僅僅是指“志向”,亦可理解為思想感情,“情動于中”而后方可“形”之于言,所以清王夫之認為:“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清王夫之《習堂永緒論內編》)他認識到作文應由內而外,內外表里并重兼顧的道理,許多文章家都注重加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修養和磨礪,從而使自身能夠“實誠出胸臆”,“意奮”而“筆縱”。而文論家劉勰則強調了作文中“秉心養術”的重要性,主張“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強調要“陶鈞文思”,“疏淪五藏,澡雪精神”,認為這樣做,寫文章就可以順理成章、滔滔不絕,可以“無務苦慮”,也“不必勞情”了(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許多文章大家為詩著文都強調“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因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韓愈《答李書》)其“根”其“膏”乃是思想、精神、識見、才學、情感、志向等等之謂也。沒有很好的思想、精神、識見、才學、情感方面的積淀是不能作好文章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章不僅要訓練寫作者的表現能力,而且還要訓練寫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說,不但要抓學生的“外”作文訓練,還要抓學生的“內”作文訓練,“內”“外”結合,才可以組成最為科學的作文教學構架。也就是說,作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選材能力、組織材料能力、語言駕馭能力等表現能力的培養,而且要指導學生“秉心養術”,“養根”而“俟實”,“加膏”而“希光”,搞好“內作文”訓練,訓練學生的思想與思維,豐富其感情,提高其思想水平,這樣,“內作文”使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外作文”使學生“言之有序”,表述清楚、明確、生動、形象,如此,內外結合表里兼顧,才能使作文教學總體構建趨于完整,訓練效果更加顯著。
二 “內作文”的幾個基本內容是“理”、“智”、“性”、“情”、“識”、“行”。
“內作文”要從“理”、“智”、“性”、“情”、“識”、“行”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訓練來實現。
“理”:就是要明理。明理是作文的前提。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在表現事理,不明理是寫不好作文的。作文教學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原理,尤其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它的一些科學事理,了解黨和國家的基本政策和法規,客觀世界中所蘊涵的一些基本規律,并且指導學生運用這些科學原理分析客觀事物,逐步養成透過現象把握客觀事物實質的能力,使學生對客觀事物有自己獨立的看法,有明確的觀點。這樣,學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才能使《語文教學大綱》中對學生寫作訓練“中心明確”的要求真正落在實處,以切實防止立意偏頗淺近的弊病。而文章“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帥”偏,“帥”不正,都會使文章的“靈魂”產生嚴重問題。從以往學生的作文來看,所出現的主要問題中中心不明確方面的就占了很大的一個比例,應該注意從“內作文”的角度進行啟示和訓練,使學生明理。
“智”:即富智。為使作文中的觀點正確,為使作文中所闡述的事理符號客觀實際,寫作者就必須富于智慧,明辨事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于世上是事物有非常周到全面深刻的了解,是寫好文章所必須具備的。作文教學就應該不斷引導學生關照社會和人生,理解社會和人生,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善于分析問題,學會分析客觀事物,學會對客觀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正確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學會分析客觀事物,增強其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善于對紛繁復雜的事物做出準確的判斷。學會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由表象到規律等分析事物的方式方法。這樣,寫作的原料就會源源不斷,寫作就不愁沒有東西寫了,也就不會“作文作文壓折板凳”了,也可能就是“倚馬可待”,“指物作詩立就”了。
“性”:即養性。人的個性品質肯定會自然而然自覺不自覺地在文章中流露出來。偉大的文學家作品感人,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峻潔的人格感人。韓愈言:“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韓愈《答李 書》)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一個人要想作出優美的文章,沒有“真性情”是不行的。作文教學要利用各種形式和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人格修養,使學生養成健全、崇高的人格,從而為作文奠定一個長遠的基礎。
“情”:即怡情。作文章有的人認為是為了再現,有的人認為是為了表現,但不論是再現論者還是表現論者都會肯定一個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文章是表情達意的。何況,文章本是有情物,至情至性方能打動人。無情或者是不健康的,偏激的,狹隘的,庸俗的情感都不能激發起人們的共鳴,不能引起人們的感動。為了使學生能夠表現健康向上的情感,為了使學生能夠在作文中文思泉涌,教學中就應該注意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健康向上、豐富敏銳、愛憎分明的情感,使他們養成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熱愛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憎惡一切假惡丑的美好情感。文章不是無情物,無情之文難感人。“情者,文之經也,性情者,文之樞紐也。”(周亮《尺牘新鈔》)晉朝陸機以為“詩緣情”,南朝劉勰以為“情動而辭發”,“吐納英華,莫非性情”,認為文章應為情而造,“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心中有美好的情感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而只有包含美好情感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動人。
“識”:即廣識。寫好文章與人的識見有很大的關系。識見廣了,自然而然就反映在文章之中了,可以開拓人的思維,啟迪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聞。孤陋寡聞,坐井觀天,是寫不出好文章的,而且寫文章也沒有多少素材可寫,難以做到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所以作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觀察,使學生多積累一些人、事、景、物諸方面的材料,以備作文之需要。同時見識廣了,才能夠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才能夠辨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且也能夠辨味優雅與庸俗,大方與小氣等等方面的細微區別,寫文章時才能夠逐漸形成其高品味的語言感覺,寫出高品位的文章來。
“行”:即正行。一個人的文章是他思想感情的綜合表現。文如其人,一個人的品行會在他的文章中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只有品性高尚的人才能夠寫出品味純正的好文章。所以,許多文章家都主張作文應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做好文。其行正,就會自然而然表現于文章之中,其身不正,也會自然而然表現于文章之中。為此,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也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做人,作為作文教學奠定基礎的重要方面。這一方面的“內作文”指導包括做人道理的啟迪與傳授。這既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要求,也是指導學生作好文章的必然要求。
三 “內作文”指導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內作文”指導要靈活開展,形式應該豐富多樣,其基本形式有以下幾種:
1 課堂教學中的穿插;
課堂教學是“內作文”指導與訓練的大好時機與場所。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明白許多的事理,使學生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啟迪學生的智慧,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增長學生的見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些都將會在作文中有意無意地加以使用。
2 課外閱讀中的融入;
課外閱讀是重要的語文活動,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優秀的作品,可以深刻地影響人的思想情感的養成,可以影響崇高人格的形成。而且,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也會在作文中影響主題立意的提煉與形成。
3 第二課堂活動的配合;
第二課堂活動也是“內作文”的重要形式。在第二課堂活動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外作文”能力,諸如構思、選材、語言運用駕馭等,還可以對“理”、“智”、“性”、“情”、“識”、“行”幾個方面進行積累與訓練,為作文作深厚的積淀。
4 爭取其他學科的配合;
其他學科,尤其是文科,諸如政治、歷史、地理的教學中,許多的內容都是寫作中非常好的材料。而且,這些學科的教學,即使是象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學科,它們的一些原理都浸透著科學的精神和人文的理念,對于人的思想觀念的養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政治學科中的一些世界觀、方法論,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學生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提煉文章的中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指導學生注意學科之間的配合和融會,以便在“理”、“智”、“性”、“情”、“識”、“行”幾個方面能夠得到訓練,在作文的材料方面有一個積累。
5 系統審題訓練的突破;
作文的審題是非常重要的,審題嚴格深刻,作文的立意就準確。同時,系統的審題訓練還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從命題作文題目到給材料作文題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增強其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識別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其思維、思想水平,學會辨別真偽善惡,形成一定的思想體系。同時,通過審題訓練還可以積累豐富的思想,增強其思想的豐富程度,為以后的作文奠定思維與思想方面的基礎。
6 課外語文生活的重視;
語文是一種工具,它在生活之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內作文”也要注意在課外語文生活中進行。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養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的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獨特鮮明觀點,做好思想上的“大文章”,形成像李白所說的“錦繡肚腸”。在課外語文生活中逐漸明理,富智,養性,怡情,廣識,正行,為作文奠定堅實的思想情感基礎。
7 作文指導講評的側重。
作文講評不應該僅僅是對布局謀篇、遷詞運句方面的講評,還要注意對學生作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智”、“性”、“情”、“識”、“行”幾個方面所存在問題進行講評,對有錯誤的進行改正,對有偏差的進行糾正,對有殘缺的進行彌補。不僅要在“外作文”的講評上下功夫,還要在“內作文”上下功夫,使學生在作文表達與思想情感養育兩個方面都得到長進。
當然,“內作文”指導的形式遠不止以上幾種,還有待于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
“內作文”指導與“外作文”訓練相結合,使作文教學的宏觀構建更加趨于完整和合理,將會使作文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將使作文教學的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語文同仁盍一試之?
作者郵箱: mr.yin.li.qiang@eyou.com
[內外結合作文教學法淺探(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數物結合教案
5.英語教學法課件
6.美術教學法論文
8.形容內外的同義詞
10.淺談小學體育教學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