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彌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 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 .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3)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往往”“常常”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說-----分說-------總說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列表如下:
晴天云簡表
云 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氣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綾紗、
絲絲縷縷地飄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 云 像棉花團 上午出現
傍晚消散 兩千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狀 排列勻稱 兩千米左右 較薄 天晴
(2)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又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了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并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3)“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4)“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5)“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6)“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一定 有時 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云,(一定 有時 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一定 有時 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4)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相當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判斷 推斷 推測)天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1)常常 (2)往往 (3)有時 (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
(2)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
(5)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層,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積云……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 )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下定義 (2)擬人 (3)分類別 (4)引用 (5)擬人 分類別 作詮釋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氣:晴轉多云,午后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 打比方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云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六、布置作業
1、閱讀文段,完成習題
投影顯示:
①碧藍的天空,鋪過來一層蠶絲般的云幕,不一會兒,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②人們對“暈”的興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1052次“暈”,“暈”后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占80%
③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
④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我們了解并利用它來觀測風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從哪兩個方面說明暈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過5個字)
(2)人們對“暈”的興趣主要因為,文中“”與它相呼應
(3)本文段依次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4)從語言風格看,本文主要是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鮮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 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3)作比較 舉例子 分類別 列數字
(4)平實
2、本文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說明方法,不但使人們對各種云的認識豁然清楚,而且顯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為我們的習作提供了借鑒的實例。說明文運用比喻有別于敘事寫景文中的比喻,簡言之,是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學反思:
這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這一節課的每個環節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通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而這堂課的另一個環節是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本篇 課文借助修辭手法,運用描寫等表達方式使語言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同時通過仿句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看云識天氣教案
2.看云識天氣課件
6.孰識的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