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區中原鎮中原初級中學:鄧良果
那是開學第一天,我布置的數學作業有一個學生作業沒交,我覺得很奇怪。一般開學第一天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于是,我找來了這名學生,準備和他談話。我還沒開口他卻開口了,說:“老師,我知道您找我來的原因。我今天的作業沒交,實話告訴您吧,我不想交作業!”聽了他的話我很吃驚,正準備詢問原因時,他又說:“老師,您就別管我了,我爸爸媽媽都不管我,您管我干啥,我從小都是在他們打架中度過的,他們從來都不過問我、也不關心我,很小的時候我都是站在凳子上給年邁的爺爺做飯,他們在家不在家都一樣,還說上學沒用,讓我和他們一塊出去打工,所以老師我不想學了,您說的每一句話我都知道那是為我好,可我已經無藥可救了,我求求您,別再管我了!”這次他的話讓我更震驚了。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呀,竟說出這般話來。此時,除了讓我們心酸,讓我們震驚外,更多帶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考和無奈。這個學生如此傷心,甚至產生了輟學的念頭,這是我們學校的悲哀呢,還是我們社會的悲哀啊?看著這孩子蠻不在乎的神情,我不能說什么,現在對于農村家庭來說,要供一個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所需要的費用足以讓這個家庭重新走向貧困,更可怕的是現在電視報紙天天在給農村的家長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即使是大學生畢業后也找不到工作,農村人不講什么高瞻遠矚,他們要的是眼前利益,所以看著那些沒有讀書的孩子打工幫家里賺了錢,家里的條件過好了,而那些讀書家庭卻越過越窮,不要做任何動員工作,讀書無用論已經在他們甚至他們孩子的腦海中形成了。
所以他們這些孩子抱著在學校混時光的心理,根本不可能認真學習,而父母又不在身邊,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出現打架、上網、曠課、輟學、早戀等等,盡管學校從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開展“家訪”“開家長會”“發告學生家長書”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最近幾年,留守學生越來越多,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已經不能說是一個小問題和個別現象了,它已經成了農村中學里一些相當普遍問題。大量的事實表明,農村學校留守學生幾乎成了問題學生的代名詞。作為一個在農村中學工作了十幾年的教師,對這些情況和學生所表現的各種現象無比的痛心,可是痛心之余,我又在思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產生這些問題根源的分析
1、社會不良的風氣所帶來的影響。現在社會的信息暢通,電視電腦上經常看到許多大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所以學生認為讀書沒多大作用,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過問孩子,使這些孩子在思想和行為上沒有更多的約束,上網成癮,打架成為習慣,曠課習以為常,還有許多網吧打著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口號,實際上許多學生都進入網吧,造成他們無心上學、違反紀律。
2、目前家庭教育現狀。從農村的家庭教育上來看,存在兩大問題:教育意識淡薄和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是是兒童的啟蒙教育,也是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是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紐帶,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與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很大的關系。
可是這些家長常年外出打工,把這些學生托付給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監管,這種“隔代教育”由于監管人受教育的程度有限,還要參加生產勞動,實在是力不從心,要么過分溺愛,放任自流,要么只顧吃飽穿暖,不管教育成長,這樣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如何擔負教育學生和引導學生的重任?有的監護人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學生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差距太大.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代溝,教育方法不當,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孩子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對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不敢管,對孩子的錯誤不敢指出,不敢糾正,怕因批評教育孩子搞僵了與孩子父母的關系。
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使部分留守學生養成了很多壞習慣、使得他們的錯誤言行得以滋長.這對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學生來說,危害極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長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從而使他們的教育出現了種種問題.這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家長一味地只顧改善家庭生活,忽視對子女的教育,雖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家長只是單純地認為給孩子提供充裕的經濟條件就能給孩子帶去最好的教育,而事實并非如此。
3、學校教育。從目前看,存在學校教育勢單力薄和教育客觀因素這兩方面的的影響。常常在家訪的時候,就有留守學生的爺爺奶奶對我說這樣的話:“老師,你把我們的孩子管緊點。這孩子在家從不學習,從不做作業。一放假就看電視。我們不好管,說他不聽,嚷他他比我們還歪,打他他還想打我們。他最聽你們老師的話了。”這些話可以說是大部分留守學生監護人的心聲。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希望和責任交給了老師。教育孩子本應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責任,現在全部擱到了老師頭上,家長不管不問,熟不知沒有家長的全力配合,僅僅憑借老師單方面怎么教育呀?更有甚者的是,孩子出現問題了,老師打電話溝通,他不去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反而怪老師的不是,助長孩子的威風,給教育帶來阻礙。再加上農村學校在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受到制約,農村學校很少真正落實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雖然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心理教育、生存教育,但收效不明顯,加上學校留守學生太多,很難做到全面呵護與教育。
二、農村留守學生教育措施淺談
(一)、全面了解留守學生的情況。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要想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就必須深入留守學生 中,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思想情況,弄清他們的心里所想,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了解他們在家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這是第一手資料,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前提。對此在了解學生過程中,可以采用座談會、個別談話、走訪和家訪的形式掌握基本情況。當然,在與學生談話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和藹,以平等和朋友的身份與他們交流,確保掌握的材料真實,為成功教育他們、轉變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在全面了解了留守學生以后,進行分類,將情況類似的學生歸類一起,然后針對情況有的方式的進行教育。每個孩子都有優點與不足,我們要充分發揚學生自身的優點,利用“閃光點”去克服自身的缺點。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育他們,改變他們,讓他們重新樹立信心,重新振作精神,以免誤入歧途,走上不歸路。
(三)、真情關愛,給予他們父母般的溫暖。一位教育家說過:關愛學生就等于是塑造學生。留守學生因父母長期遠離自己,缺乏親情,內心孤單,特別需要關愛和安慰。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更應該關心這些學生,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思想。平時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尤其是這些學生生病的時候,要關心到位,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父母般的對他的關懷。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主動幫他們排憂解難,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吃飯的時候和他們在一起,問問他們飯菜的味道和能否吃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關愛他們,讓他們在學校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父母一般的愛心,以此來滿足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填補他們內心親情的缺失。同時,在生活中要指導他們學會生活自理,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活動是學生展示的平臺,也是樹立信心的平臺,更是老師拉近學生距離的平臺。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可以得到快樂,讓留守的心不再孤單。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在學校大部分時間都在上課、學習,但仍有許多課余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來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因為學生正處于發育時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對周圍一切都感興趣,但由于不成熟,知識不足,分析辨別能力差,易受不良思想感染。如果不用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去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他們就有可能受到不良的影響,甚至去從事有害的活動。學校在課余時間為他們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使他們避免不良影響,抵制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襲和污染,而且能夠把他們旺盛的精力、濃厚的興趣愛好,引導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滿足他們多種多樣的精神需求。所以我們學校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辦手抄報、演講比賽、繪畫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唱歌比賽、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拔河比賽等等。這些活動,既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又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讓他們融入了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培養了他們拼搏奮進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活動的參與中他們得到了快樂,滿足了學生內心的需求。記得一次演講比賽中有位選手就是留守學生,她在班上很少言語,老師問什么都不回答,通過我們的談話教育和引導,她參加了演講比賽,稿子寫得很生動感人,講述了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的變化,那次演講很成功。從那以后,我們時常見到她的笑容,感受到了她的快樂,她改變了,我們很開心。可見,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很有魅力的,它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生活實際,接觸社會,輕身經歷,既能夠激起他們理想的火花,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特長,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總之,在課外活動中,通過生動形象的教育和親身的實踐,往往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好新聞時間看新聞。我們學校每晚都要求班主任和掛班教師隨堂看新聞,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零距離的接觸孩子,既讓學生感受老師就在我身邊,他們并不孤單,又可以滿足他們關心國內外大事、思索人生價值的精神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真偽、善惡、美丑的能力。
3、建立“多幫一、一幫一”的互助小組。由于我們學校的留守學生較多,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學生心里存在問題,如不及時化解或處理,就會帶來不良的后果。面對現實,首先要求每位老師幫扶兩名貧困留守學生,教育引導五名問題留守生,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成長記錄袋及談話卡。同時在班級學生中建立“一幫一”,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結成幫扶對子,使留守學生得到學習、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關懷和幫助,并且樹立留守學生自強自立、勤學守紀的榜樣,以此來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4、建立親情加油站,解決學生親情饑渴的需求。大多數留守學生因父母長期在外,內心對親情特別渴望,希望得到老師的愛,幫助他滿足內心的需求。于是在實際工作中,要求班主任陪餐,校領導時常巡查并了解情況,在細節上關懷到位。每月以班為單位開展一次留守學生心連心活動,每周三一次主題班會,及時解決學生內心存在的問題,使它們保持一顆健康、純潔的心。
5、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做好學生心理疏通。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階段,在他們中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特別是那些留守學生中的問題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結合案例講其危害,可以讓他們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使這些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矯正自己的心理。教師下來再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癥下藥,就會起到明顯的效果。
(五)、抓好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形成合力。留守學生的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家長和社全的積極配合與支持,共同關注,齊心協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這三者中,學校教育作為主陣地,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對此,學校應充分調動班主任及教師的教育功能,讓他們更多地關心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從情感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召開一些家長會,或者通過電話等各種有效手段給家長提出意見和要求。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證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求父母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思想溝通,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再次,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的管理力度,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保證留守兒童不愛任何偏見與歧視,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向上的環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我想只要我們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
總之,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教育好留守兒童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愛他們的教育成長,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孫義坤
[一個農村留守學生的話語引發的思考(德育論文)]相關文章:
1.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3.師愛德育論文
6.德育論文范本
8.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9.德育論文感恩母校
10.小學教師德育論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