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金粟園后,有蓮池二十余畝,臨水有園,楮樹①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或勸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種松柏。”予曰:“松柏成陰最遲,予安能待。”或曰:“種桃李。”予曰:“桃李成蔭,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游云。安可枳之一處?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耳。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蓋亦界于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為材,則不中梁棟枅櫨②之用;以為不材,則皮可為紙,子可為藥,可以染繪,可以颒③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詩》,蓋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泠泠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一臺。植竹為亭,蓋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數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于予心。自念設有他樹,猶當改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之哉?且將九錫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樹:落葉喬木。葉似桑,皮可制紙。②枅:柱上的方木。櫨:大柱柱頭承托棟梁的方木。③颒(huì):洗臉。④九錫:傳說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九種器物。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條理由反對他人的提議?
25.(3分)第①段結尾處提到《宥老楮詩》,有何用意?
26.(3分)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畫線句。
27.(4分)有人認為,文章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結束,為何還要寫夏天的一段?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24.(3分)松柏長的很慢,很久才有陰涼,等不及。
桃樹李樹成陰,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樣游走,不能滯留于一處。
我需要的是現在可以用來乘涼的。楮樹不僅成長地快速,而且用處很多。(1點1分,共3分)
25.(3分)用蘇軾寫了酬答楮樹的詩歌,也對楮樹贊賞有加,(1分)來印證作者認為的楮樹用處很多的觀點,更有說服力。(2分)
26.(3分)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具體而細致地寫出了楮樹成蔭后的種種好處,表現了作者對楮樹的認可和喜愛。(表達方式1分,內容和表達效果2分)
27.(4分)理由:題目為《楮亭記》,第一段已經寫出了作者種植楮樹的目的,以及楮樹的種種好處,并且用名人蘇軾也贊同楮樹的諸多益處,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僅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階段。(2分)第二段寫到夏天時候楮樹成蔭的種種現狀,再次印證前文作者的觀點:楮樹雖不被其他人認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圖和目的,更具有說服力。(2分)
【譯文】
金栗園后面,有一個二十多畝的蓮池,水邊有一個園子,楮樹生長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個小亭子以乘涼,有的人勸我說:楮樹不是一種可做木材的樹,最好把它砍伐了,種上松柏。我回答說:松柏長的很慢,很久才有陰涼,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議:種桃樹李樹。我回答:桃樹李樹成陰,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樣游走,怎能滯留于一處呢。我需要的是現在可以用來乘涼的。楮樹雖然不能作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樹木,聞了之后讓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為木材和不可作為木材之間。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來作為頂梁柱。不把它作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紙,結的子可以用藥,也可繪染,洗臉,用處還是很多的。以前蘇軾作《宥老楮》詩,大概也是來源于此種說法。
今年夏天,非常熱,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燒的一樣,到了這個地方卻清風送爽,涼快無比。而且楮樹葉都有手掌那樣大小,蔭涼的地方很大,整個亭臺都在樹蔭之下。種植了竹子作為亭子,亭子上蓋著箬葉,那么陽光就遮住了,還可以避雨。太陽西下,茂密的樹林隱藏著酷烈的陽光,樹葉中的小鳥因為熱在鳴叫著,低沉的氣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樣。這幾天以來,在楮樹下納涼就像穿衣吃飯一樣,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種植別的樹木,還是應當種植楮樹,而且到了現在,楮樹已經長得繁盛茂密,難道不只能感謝它的嗎?那么就用最高的殊榮對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楮亭記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6.放鶴亭記的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