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相關的語言。
2.學習寫人散文的閱讀方法,學習本文以事寫人的技巧。
3.培養學生感恩老師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
2.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魏巍,當代著名作家,原名鴻杰。1920年6月生于河南鄭州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小學、高小,并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 ,不久 到達延安。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后,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其代表作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有人說:“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像蠟燭,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他們是人梯,載著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峰。今天我們所學的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蕓芝老師正是這樣一位老師。
同學們也許不止 一次寫過“我的老師”這類作文,請同學們在閱讀本文時比較一下,你的寫法與作者的寫法有哪什么不同,我們能從中學到怎樣的技巧。想想魏巍是一個怎樣的學生,我們從中又能學到什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 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找出老師關愛我與我愛老師的內容,并將文中所寫之事編上序號,在此基礎上理解散文的結構與中心。
一、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課堂探究:
1.請為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作精煉概括:
學生充分討論后歸結:
回憶
我--依戀--蔡老師
思念
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
2.第二部分記敘了有關蔡老師的哪七件事?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這樣詳略安排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本文并記敘了有關蔡老師的七件事:
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課內)
②老師教我們跳舞(課外)
③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假日)
④老師教我們讀詩(平時)
⑤我們看老師寫字(平時)
⑥老師排解小糾紛(校內)
⑦我夢里尋師。(校外)
前五件事略寫,后兩件事詳寫。前五件事從面上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由于題目是我的老師,故略寫;后兩件事從點上寫蔡老師對我的關心及我對蔡老師的懷念,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 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所以詳寫。
詳與略恰當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更能突出中心。
3.這七件事是如何貫串起來的?
討論并歸納:
通過感情線索回憶--依戀--思念貫穿起來的。記敘的七件事,始終貫穿著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4.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亂?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
不能打亂,因為這七件事是按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來安排的,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且師生感情是一步步加深的。
二、理解散文表達的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中心?
明確:作者通過回憶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
2.本文表達的中心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總結固趣:
本節課,我們了解了作者,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以及作者在詳略方面的安排。希望同學們從寫人的角度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并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老師。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思考蔡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我”是一個怎樣的學生。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物的品格。
2.理解積累本文的語言。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分析蔡老師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語句的深刻含義。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語言。
一、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理解散文描寫的對象。本文的寫作對象是人物。理解人物 要與描寫人物的方法結合。
㈡指導學生理解散文的語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言,并分析其是怎樣表達的,有什么妙處;指導學生通過默讀或抄寫的方式積累語句或詞語;指導學生運用所積累的語句或詞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本課可通過理解語言的方式,理解人物:
溫柔:溫和柔順(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舍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舍的意思。
課堂探究: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里總的印象是一個溫柔而美麗的人。“溫柔”是從什么方面寫?“美麗”是從什么方面寫的?
討論并歸納:
明確:“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2.蔡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溫柔,熱愛學生。如“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熱情、慈愛。如: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公正。如: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
3.“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
調皮、機靈。如:“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 們。”
天真活潑。如:“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
聰明、好學、尊敬師長。如:接近文學、愛好文 學、模仿老師寫字的姿勢,夢里導師等。
4.本文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先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再作分析:
明確:
(1)“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
(2)“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3)“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贊美老師的感情。
(4)“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 你是多么的依戀!”至于暑假,對于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么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同的見解?
2.學習了本文有怎樣的收獲?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2.以“我 的老師”為題,寫一篇懷念老師的文章,要注意借鑒魏巍在《我的老師》中的寫作技巧。
總結固趣: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純正、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學習本文,我們既要理解蔡老師的品格,也要學習我的“尊師好學”。魏巍非常善于通過小事描寫人物,我們在寫人的記敘文中,要注意學習借鑒這一手法。
布置作業:
預習《再塑生命的人》,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趣味語文教學資料
蕩氣回腸:魏巍與38軍的故事
一個堅強的,忠誠的老戰士走了,似 乎那個時代也模糊了,那個熱血與烈火交織的時代。
每一次讀《誰是最可愛的人》,我都會被那些英勇的戰士所激動。文章中那支鋼鐵一樣的部隊,就是我們的萬歲軍----第38軍。我們都知道朝鮮的一個小山頭,松谷峰,那場慘烈的阻擊戰,就是38軍112師335團3連的一場惡戰。當團長范天恩帶領魏巍來到戰場,那慘烈的情景 令一行人無不潸然淚下,失聲痛哭。這個連,身上被汽油彈燒著后撲向美軍同歸于盡的戰士,就有11位!
魏巍回憶道:“在這種情感的激發下,我胸中充滿了贊美我們的戰士的句子,用不著挑選,他們隨時都可以從我的胸中跳 出來,于是,我隨手就把他們記在了我的筆記本上。”
魏巍在采訪過程中,深深被這支英雄的部隊感動,同很多指戰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這種偉大的友誼,伴隨了他們一生。從軍首長到普通戰士,38軍把魏巍當作了自己的親人;而魏巍此后數十年也沒有中斷和38軍的聯絡,只要有關38軍的活動只要身體允許,從不缺席。
老戰士送給魏巍的花圈。
有一些老人,已經顫顫巍巍的樣子,年紀都在80歲左右,他們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們就是被魏巍生前最有名的那篇文章稱為“最可愛的人”而傳名天下的人,他們懷著感激的心來送同樣一個老戰士的最終。
因為擁擠和悶熱,有兩個老人家差點暈倒了,馬上有武警過來救扶,也有人手忙腳亂地遞過去速效救心丸一類的藥。
在來送他的老人里有一位志愿軍老戰士,叫高學武,已經70多歲了,他和魏巍的淵源是在1952年魏巍二次赴朝采訪時,第38軍16歲的小戰士高學武和其他3位戰士為團職專業作家魏巍當警衛員,兩個月時間里驚心動魄,死神一直離他們很近,這讓他和魏巍在以后的歲月里成為朋友。他的第一部著作就是在魏巍的支持下寫出來的。
著名作家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記載了1950年11月25日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3連在對美軍的“松骨峰”阻擊戰中,吉林省蛟河籍戰士隋金山等幾位勇士在子彈打光之后,同兇殘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最后全部壯烈犧牲的事跡。隋金山和抱住的敵人死在了一起,死后嘴里還含著咬下的敵人的半塊耳朵……隋金山烈士犧牲時年僅26歲,其惟一的兒子隋鳳喜當年僅有3歲。
1969年1月,隋鳳喜終于實現了自己最初的誓言,被保送到沈陽軍區某部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1973年春,部隊考慮到他的身體實在不再適應部隊的艱苦生活,就勸他轉業回地方工作。聽到這個消息,隋鳳喜當即就哭出了聲來---自己當初的誓言是要接過父親的槍好好保衛祖國,這個夢想才剛剛開始,沒上過一次戰場、沒立過一次戰功,就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而退役了,這讓他怎能不悲傷啊。
盡管他一片癡心,但終究改變不了無情的現實。1973年5月,隋鳳喜在巨大的悲傷中轉業回到了蛟河縣,被安排到了煤建石油公司油庫工作。1974年5月26日,隋鳳喜經人介紹和松原的農村姑娘于桂蘭結了婚。然而,工作了不到兩年,隋鳳喜的肺結核病由于沒得到徹底根治而復發了。1976年1月6日,正在工作中的隋鳳喜突然大口吐血,被送入醫院搶救,從此,他在醫院里一住就是近4年。
越是處在孤獨和痛苦中,隋鳳喜越是想見魏巍,越是覺得到過父親戰斗過的戰場采訪,并把父親的事跡傳遍了中國大地的人就是和父親同等親近的人。他在心中一千遍一萬遍地說:魏巍,我有多少心里話要對您說啊!人生的路這么難走,您能給我指出一條光明的大道么?
然而,更令隋鳳喜想不到 的是,魏巍接到了他的信后,并沒有簡單地敷衍,而是親自寫信給在保定的烈士隋金山原來所在的38軍首長,介紹了其子隋鳳喜目前的生活窘境,請求部隊能夠給予他更多的關懷。
魏巍介紹隋鳳喜生活不幸的親筆信引起了38軍首長的重視。1985年1月23日,38軍所部派出兩名干部代表烈士隋金 山的部隊,通過蛟河縣民政局找上了隋鳳喜的家門,向他們一家表示問候,并送來現金和年畫等禮品。部隊干部親眼看到了隋鳳喜一家的窘境后,要求當地民政部門對于桂蘭的工作給予照顧和解決,在民政部門答應了這一切之后,他們才放心地離開了隋家,并回信向魏巍匯報了這一切
魏巍的著作的影響
2008年8月24日,走過88年生命歷程的魏巍老人謝世。消息傳出,引起諸多關注。向一位逝去的老人恭致悼念,是人之常情,但對魏巍的悼念,卻有一番值得尋思的意味。
一篇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后,在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的魏巍向領導請纓,趕赴朝鮮前線。他“深入生活”到了戰斗的最前線,與部隊戰士同吃同住,積累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國內,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之后,《誰是最可愛的人》誕生。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高規格發表了《誰是最可愛的人》,毛澤東讀后,立即批示“印發全軍”,并建議其他領導人認真讀一讀這篇文章。從此,“最可愛的人”便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代名詞。后來,《誰是最可愛的人》入選中學課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成為我們今天懷念魏巍的理由。這篇文章在2007年的命運,為這種懷念添加了意味深長的色彩。這一年,《誰是最可愛的人》被排除于中學課本之外。中學課本作調整,本不算大事,但由于魏巍本人所捍衛的政治理論色彩,則放大了這一事件的視野。當年就有人歡喜有人憂,而魏巍的謝世,使這種歡喜或憂愁幾近演變成為一種政治意味上的喧囂,網上的論戰硝煙彌漫。太多的政治色彩,讓一些人變得不厚道了。按照古人的傳統,蓋棺論定、善待逝者。魏巍也應當得到這樣的待遇。
張語晴
[《我的老師》教學設計(京改版七上)]相關文章:
1.木蘭詩的改版
2.七上英語教學計劃
5.七上科學教學計劃
8.我的老師的課件
10.我的老師課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