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寫作特色。
2.學習本文善于選取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以情動人。
教學難點:了解作者的兩種感情;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氣氛。
教學思路:圍繞一個“情”字為主線索展開,領會古代散文敘事中融入濃厚情感的寫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設計理念:回顧性導入,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抓住“悲情”展開分析。
教學方法: 反復朗讀,師生討論
課時安排:兩課時,該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回顧性導入,內容概括
在前面課時學生已經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復習回顧文章內容。這里以“一間小屋、兩種感情、三個女人”為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這里板書)
1.“一間小屋”的特點:狹小、陰暗、破舊→煥然一新、幽雅安靜
(這里分別要求學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體會修葺后書齋的變化)
2.插入書齋名字的由來(懷遠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號“項脊生”)
3.兩種感情:喜和悲(這里點一下即可,后面具體展開,為本課重點)
4.三個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 研讀與賞析,對兩種感情的分析
1.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我們古時文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歸納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三悲:幼年喪親、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悲喜之情我們刻苦銘心。但是喜悲兩種感情,給我們記憶最為深刻和久遠的應該是:悲情!本文的作者歸有光這一生就經歷了這人生“三悲”。
2. “唐宋派”著以“情”動人為寫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開。朗讀第二段。展示多媒體。
a.提問:文中寫了哪幾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體。(可悲的事:諸父分家、悼亡母、憶祖母。要求學生找出例句,分別是“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明確悲情表達是極有層次,由“客觀記述 意味深長”到“情動于中 有淚無聲”再到“直瀉而出 洶涌如潮”,感情是由內向轉為外露,由沉穩漸趨強烈的。再要求學生從第二段里找出,能夠體現亡母和祖母對“我”的關愛與期望的句子,從側面寫生活瑣事,真實感人。)
b.提問:為什么這里會寫的如此感人,讓你覺得可悲?
展示多媒體。(若改寫成“諸父分家,戶庭雜亂;先妣愛子,呵護備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從而引出細節描寫。)
c.提問:本文有那些細節描寫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體。(細節描寫: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門問寒,老嫗門外應答;大母以手闔門,持象笏至;妻憑幾學書。引出最后一段對妻子的追憶。)
3. 朗讀最后寫妻子的兩段(第四、五兩段),品味細節描寫。
拓展延伸:聯系我們以前學過的抓住細節描寫表現“思妻”的詩句,舉例蘇軾江城子、李商隱夜雨寄北。展示多媒體。(蘇軾首創用詞的形式悼念死去的親人,這里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與李詩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異曲同工的。)
4.提問:第四段中提到一個人,是:小姨。小姨為何總問關于“閣子”
的事?
(這里也是從側面表現,夫妻閣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愛。)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樹”,你怎么理解?
(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系起來,移情于物。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 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復,余自傷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這兩種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體展示。回顧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品味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與之的共同魅力。
三. 培養運用能力---作業
寫一段文字,選取歸有光懷念親人的寫法進行仿寫,表現親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細節描寫,或對話或動作,之后有一兩句或直接或間接表現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 板書設計
一間小屋:狹小、陰暗、破舊→煥然一新、幽雅安靜
兩種感情:喜、悲
三個女人 先妣(已故母親) ---叩門問寒 慈愛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闔門 期望
亡妻(妻子) ---憑幾學書 恩愛
閔桂琴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項脊軒志教案內容
6.項脊軒志教學課件
8.項脊軒志閱讀答案
10.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