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結構、分析人物特征。
☆溫故知新☆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洗滌 憚 攢射 尸骸 噩耗 羽翼 屠戮 浸漬 菲薄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喋血
屠戮
長歌當哭
賃屋
寥落
桀驁
深味
欣然
殞身不恤
洋溢
詫異
廣有羽翼
黯然
菲薄
3.關于作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專,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
【反饋矯正】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洗滌(dí) 憚(dàn) 攢射(cuán) 尸骸(hái) 噩耗(è)
羽翼(yì) 屠戮(lù) 浸漬(zì) 菲薄(fěi)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喋血:流血滿地。喋,血流出來的樣子。
屠戮:屠殺。
長歌當哭:意思是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里指寫文章。當,當作。
賃屋:租借房屋。
寥落:稀少。
桀驁:形容性情倔強。驁,不順從。
深味:深深地體會。
欣然:高興的樣子。
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不顧惜。殞,死亡。恤,顧慮。
洋溢:充滿而流出。
詫異:驚訝。
廣有羽翼:到處都有幫兇。羽翼,鳥的翅膀,這里指幫兇。
黯然:憂傷的樣子。
菲薄:這里是微薄的意思。
☆課堂探討☆
要點一:梳理情節結構,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活動】
劃分文章的段落,概括段落內容。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劃分文章結構的題目,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討論明確】
全文七個部分,作者已經標明。七個部分都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第一、二部分說明為劉和珍寫一點東西的緣由,第三、四部分是“記念”的主體,第六、七部分探究這一次請愿運動對于將來的意義。這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透過這結構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內在思路:文章起點是寫作本文的緣起,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
【探究活動】
文章敘述了劉和珍的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劉和珍是怎樣一個人?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人物形象的題目,首先要找到記敘的事件,然后分析特征。
【討論明確】
寫劉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順序有:生前愛看魯迅文章;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學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可以看出她熱心政治運動,追求進步;有組織能力,在同學中有威信;本性善良,為人謙和;勇赴國難,不惜殞命。
【課堂提升】
1.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請找出來,結合全文認真體會,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情發展脈絡?
【答案】
第一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開篇提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接著提及劉和珍愛讀魯迅的文章,并訂閱《莽原》雜志,因此說了這話,表現出作者對劉和珍這樣的進步青年的愛護。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第3段以這話為引子,述說反動派制造流血慘案、流言家在慘案后制造“陰險的論調”,給作者帶來的哀痛和憤怒,已經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時間會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跡,而作者覺得有必要撰文紀念烈士,以抗拒遺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記性,這話表達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責任感。
“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話重復上一句“必要”的話,同義反復,表達同樣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生的經過,面對慘案過后的沉默無聲的社會現實,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惜緣
[紀念劉和珍君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5.《談中國詩》導學案
10.高一數學必修1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