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語 文 年 級 七 年 級 時 間 2016年 月 日
課題 4、古代詩歌四首 教師姓名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2.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體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
文修養。
教材分析 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
教法提示 誦讀法
教學時 間 3 課時 累計( 9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復習導入--引出課題
二、資料展示--作者簡介
三、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sè)
(2)節奏
(3)釋義
四.品讀詩歌--討論探究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
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五、研讀詩歌--體悟情感
感情基調:
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①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讀,思考:
A. 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 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 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解題導入--引出課題:
2.資料展示--作者簡介
3.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4.品讀理解--合作探究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首聯: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客路”即驛道。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2)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5、研讀理解--賞析名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小結分析-- 體悟情感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天凈沙 秋思》
一、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
二、介紹“曲”這種文體:
三、、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因為作者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點撥:通過九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點撥: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子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
4、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點撥: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5、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教師小結: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
教學后記
熊莉
[《古代詩歌四首》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2.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教案
4.邊塞詩歌四首教案
5.愛國古代詩歌
6.寫水的古代詩歌
7.哲理古代詩歌
9.古代詩歌的分類
10.古代思鄉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