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本文運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課文思路清晰明了:通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本文立意高,而且語言淺顯易懂,生動細膩。“我”的心理描寫很傳神,值得揣摩學習。這都為變讀設計提供了生動的語言材料。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認知)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寫作的意圖。(能力)
3、進行多角度的閱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語言、認識文中人物,使思維得到拓展。(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4、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感悟人生哲理。(情感、態度、價值觀)
設計理念:新課標提出“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在作品感悟時,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必要“潤物無聲”地滲透其間。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學時,讓學生在擬題、品味語言后 ,通過變換角色和變換結局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懂得如何積極克服困難,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思路:
通過變讀設計,變換角度,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理解課文。
創意說明:
變讀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創造性的“導”,學生創造性的“讀”,以改變課文內容、改變學生角色的閱讀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最大限度地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生命 體驗。
教學步驟:
熟讀課 文后,引導學生進行變讀:
一、變標題--理解內容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自擬標題,這既是建立在對課文內容及住址步步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有時能夠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主旨更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的策略和方式。大概有如下說法:第一次爬懸崖;脫險;八歲 的記憶;戰勝自己才能相信自己;最初的一小步;當朋友離我遠去;父親的話……
二、變語言--體會深意
文中許多語言是值得細品的,用“變”的手法進行比較體味,方能理解其深意。在教學中選出下列句子進行比較領會:
1、“那是費城七月 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蔣者居中的“至今”刪掉,將“感覺得到”換成“回想起來”,比較一下效果。
(“至今”強調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所以雖已年 過花甲仍然記憶猶新,而且是能夠清晰地“感覺得到”那種悶熱,“感覺得到”是從生理器官的感覺角度突出了記憶的清晰與真實,如在眼前,而“回想起來”知識一種心理活動,不如前者有表現力。)
2、“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將句中的“只有”、“但”刪掉,比較一下效果。
(“只有”強調了懸崖并不算是險峰,用“彈”字將語意一轉,突出了它對“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側面表現了我身體的柔弱和內心的自卑。)
3、“我終于爬了上去,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刪掉“終于”,將“盡量”改為“努力”,效果如何?
(“終于”突出了整個過程對于“我”的艱難程度和“我”緊張得絲毫不敢放松的心情,“盡量”比“努力”更能表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我”不停的一點一點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沒有一點空間可以挪移,更能表現“我”的極度恐懼。)
4、“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時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句話似乎不合常理,改稱“我忍不住啜泣起來”效果如何?”(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現了“我”當時已因極度的恐懼和絕望失去了判斷力,六神無主,意志崩潰了。改后的句子無法表現這種恐懼到了極點以致產生幻覺的心理狀態。)
5、“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將句子末尾的感嘆號改為句號如何?(改后無法表達“我”當時驚喜萬分的心 情。)
6、“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這時父親見到孩子時所說的第一話,似乎沒有一點緊張和關切,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擔心死了!你怎么樣?受傷沒有?別害怕,爸爸抱你下來!”效果如何?
(文中的父親懂得怎樣鍛煉孩子,讓孩子從小學 會獨立,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所以他雖然心中擔心,也不表露出來,而是用最為日常化的話語盡量淡化事情的嚴重性, 讓孩子放松心情,學習仔困難面前保持鎮定。改句中,父親自己已經先慌亂了,還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鎮定呢?而且抱孩子下來的決定很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老是讓父母抱著的孩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
7、“最后,我一腳踩在了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句話所表現出“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刪去加點部分的效果如何?
(“啜泣”真實地再現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時也有一種獲得安全感的舒坦,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戰勝困難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這種情感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刪去后會顯得過于單薄,而且情感沒有了發展和過渡,也顯得不夠真實。)
三、變角色--認識人物
學生分別以內德、杰利、父親的口吻講述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1、例如,內德是那些不關心“我”的孩子們當中的一個,他也是那些無情地嘲笑“我”的孩子們當中的一個,在他和其他幾個孩子眼中,“我”是一個可笑的“膽小鬼”,他在這證件事情中,心里是怎么想的? 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事后有沒有再反思過自己?
2、再如杰利,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為什么明 明“有點不放心”,卻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從他離去到叫來“我”的父親,這中間的 過程是怎 樣的?期間可能還發生了什么?他怎樣對“我”的父親講述這件事?
3、還有父親,當他發現身體一直弱不禁風的孩子這么晚了還沒回家時,他的心情如何?他做了什么?當他從杰利口中得知這件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再趕往懸崖的路途中,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跟杰利談了什么?
通過邊角色講故事,可以更為真切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準確深入的認識人物形象。
四、 變結局--拓展思維
讓學生能夠做出種種可能的設想,為故事設計一個新的結局。
例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親……
杰利沒有找到我的任何親人……
杰利在途中勸說伙伴們一起揮來幫助“我”……
杰利被伙伴們惡作劇地拉走,不允許他去報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許他獨自來幫助“我”……
五、變環境--引發想象
“我”長大以后,有一天,又遇上了類似的困境(這種困境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在那種不同的環境中,“我”的所想所做有時怎樣的呢?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這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收效甚微。
那么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立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要做得是努力思考如何設計好教學,用活潑有效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創造性挖掘出來。如本課,通過五種變化閱讀--變標題、變語言、變角色、變環境、變結局,讓學生在新鮮活潑的變式、多角度閱讀中,每一步都有喜悅閱讀期待,每一步都有閱讀喜悅,每一步都有閱讀收獲!
在這堂課中,讓我感觸頗深地還有一點,那就是:要相信我們的學生,教學中的適當放手非常重要。只有“將課堂還給學生”才能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 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惜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0.再多走一步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