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鐵軍
稍有思考能力的家長都可以意識到,我們的教育并不是真正全面的“人的教育”。喚醒、引導和激勵孩子的內心才能向真正的教育靠攏。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如何實現人本教育,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南方都市報主辦的南都公眾論壇邀請北師大南奧實驗學校鄭鐵軍校長分享自己的理念、實踐與案例,一起探尋戴著應試教育鐐銬的我們,如何與孩子們跳起人本教育之舞。
高考已經放榜,很多家長可能正在忐忑和糾結之中,沒有參加高考的孩子和家長,可能也在觀望。其實,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整個受教育過程中,教育對人生到底意味著什么,我覺得需要進行一些回到教育原初的思考。
教育的終極意義
“教育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一句話來自于“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覺得套過來也是成立的,但是可能要重新定義。教育不止眼前的茍且,茍且是什么?就是應試,沒辦法,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面,其實國外也是一樣的,都要通過考試這個關口,讓孩子完成一級又一級的求學生涯的攀登。那么教育除了關注眼前的應試,還需要關注什么?這里邊的“詩”是什么?“詩”就是教育最初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對人的發現、對人的建構,人性的東西,作為人區別于機器和動物的東西,它的一個成長和深化。“遠方”是什么?我們的教育絕不是為了適應當下,而更應該關注未來。我從這個意義上來命這個題、解這個題。
為什么這樣提?我們從一個大的社會發展背景來看我們的孩子所處的時代。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我們已經由人與物的對話,轉向了人與人的對話。工業文明時代,是人和自然怎么樣發生更多的關系,索取一些自然的資源,來提供給我們更好的生存以及生活。到了現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不是說沒有了人與自然的這樣一種關系,不是沒有了工業、沒有了農業,但是更多突顯的是人和人的對話,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的碰撞。人類文明的增長方式由對自然資源的依靠,轉向了知識創新驅動,這是現在的大的社會背景。
社會的價值判斷,也由把人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轉向了人本身。這個在我們國家應該說體現得更加充分。大家越來越關注,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我們不是把人當作工具去獲取所謂的G D P也好、分數也好,而應該真正把人作為我們所有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目的,所以是把人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轉向了人本身,突顯對生命、對人的尊重,這是整個社會的發展背景,而且這個時代已經來臨。
核心素養的缺失
在教育圈內,“素質教育”這個詞又有了新的超越。現在有一個新詞叫“核心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歐洲國家也提出過,我們也有自己的提法,我下面列出來的這些核心素養是綜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未來的社會需要一些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可能是這樣一些,創新能力;信息素養,怎么樣應對海量的信息,怎么樣在眾多的信息里面快速地甄別、提取、分析、加工、處理、輸出;合作能力,現在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了,怎么樣整合資源,怎么樣溝通他人組成團隊來完成一項工作;社會責任,這也是我們當下特別需要的。我們不能把人都導向一個一個的自我、小我,而應該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交流的技能,這個更加需要,怎么樣讓人與他人、與自己溝通的這樣一個能力。
我們剛才講“遠方”,功利地來說,教育有一個功能,就是讓人具有知識和技能,讓自己能夠立足于這個社會,能夠生存。如果能力再大一些,可以支撐一個家庭,再強一些,可以創造一個企業,來養活更多的人,我們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甚至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教育的功利性的追求。
現在都在講怎么樣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一些低端的生產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去了,“中國創造”怎么樣能夠快速地培育起來?我們看看娛樂、文化產業。每天充斥屏幕的那些節目,《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最強大腦》、《奔跑吧兄弟》,包括最近熱演的《功夫熊貓3》,這樣一些娛樂產品,都是來自國外的版權。
為什么我們就想不出這樣一些創意呢?我們不會做嗎?我們可以做的。拿來版權,我們知道它什么意思,我們照樣做出來了,而且做得很好,但是為什么當初我們就沒想到呢?我們真的要思考這個問題。包括《功夫熊貓3》,一個中國故事和中國的元素,里面還出現很多漢字,包括一些漢語的稱呼,都沒有被譯成英文。為什么一來中國就拿了8個億的票房?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我們不說其他的積累,單從這一點上看,我們缺失了什么。
超脫地想,我們教育該做什么?除了讓我們能夠有能力去創新、去創造,去獲取更多的資源、利益,教育對人真正的作用還有什么?在中國這么快的3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的幸福感有沒有提升?我們的焦慮是不是在逐漸地增加?我現在有一個想法,我說我的孩子不要太快長大,哪怕多一點快樂的童年。小的時候以為長大了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后來發現長大了還不如童年那么幸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創造財富之外,對于人本身生活的意義還有沒有另外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是不是丟失掉了?人的思想、道德、情感,這樣一些素養,有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得到重視、得到培養?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考慮的。
直面教育中的風險
我2007年去日本參觀我們友好學校的一個幼兒園。一進去一個大廳,大廳里邊墻角堆著一堆大塊的積木,我就看見孩子們在這里玩。陪同我們參觀的這些園長、老師和大學教授,他們就像沒看見一樣。我當時想,如果是發生在我的校園里,一幫孩子在這么危險的地方這樣玩,我得趕緊沖過去制止他們。為什么?太不安全了,這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碰著、磕著、滑著,可能還要傷筋動骨。但是日本的那些老師和園長很淡定,他們就像沒有看見一樣,他們也不去管,領我過去看,我過去拍照,他們都沒有說什么,然后帶著我們繼續往里走。
其實這么多年我們在思考,我們在國內的學校里面,哪些學校還敢這樣做。我們下了很多規定、規則,不敢放手,不要說這樣了,可能體育運動都減少了很多,單杠、雙杠可能都被拆掉了。
讓孩子們放手去經歷這樣一些可能存在風險的活動,是教育嗎?把孩子們都非常好地、非常安全地守護在一個環境里面,每天就讀那些書本,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剛才提到創新,創新需要什么?創新需要有冒險精神,需要不怕犯錯,需要經得起挫折和失敗。連身體上這一點點小的磕碰都不敢有,思想上的一些冒險還能有嗎?我們不能為了所謂的怕承擔責任,而剝奪孩子自由成長以及經歷和體驗的機會。所以我們跟家長說好了,孩子送到這個學校來,肯定要保障他的生命安全,但可能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你擔心這個孩子進到學校里邊來摔了胳膊、碰了腿、擦傷了,對不起,你不要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來,因為這個學校每年、每天都在組織大量的校內、校外活動,一些安全意外事件,比如胳膊摔斷了,腿蹭傷了,這樣的事情是有的。為什么?孩子他要運動,他要活動,我們把所有的設施設備都考慮全的情況下,也是有可能出現一點意外傷害的。包括我自己,我的胳膊就斷過兩次,都發生在學校,我沒有發現它對我造成多大的不良影響,反而在胳膊接了以后,包括最后休學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我們的教育需要這樣一些冒險的精神。
所有去過美國中小學的人,都有一個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呢?我連續去幾次,我就發現,不管走到哪個學校里面,閱讀,中小學的閱讀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課,你走到哪個學校圖書館都是最大、最漂亮的地方,你走到哪一間教室里邊孩子們都捧著一本書。
2013年我去到美國一個學校。上課前,我進教室一看,幾個孩子在教室里邊看書。坐在這個教室的各個角落里邊,每個人都捧著一本書。這是一個三年級的教室。大家應該都清楚,閱讀會給我們帶來什么。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還有時間去閱讀嗎?還有心態去閱讀嗎?特別是越往高年級,我們還敢讓他去花時間閱讀嗎?雖然我們也考閱讀理解。
日本的教育需要我們學習的很多,但是敢于讓孩子在學校和校內外去直面一些問題,我們學校里邊給到更多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跟社會、跟自然交往,不要怕出問題。在美國教育里,除了這個方面,特別重視閱讀。但是在我們應試的今天,這些東西很難在更多的學校看到。這是不是束縛在我們孩子身上的“緊箍”?
那么什么不是教育?什么才是教育?回過頭來拷問什么是教育的時候,是不是為了明天的升學所做的事情才是教育,凡是排斥、影響升學的統統不是教育?其實恰恰相反,不是馴化、宰制、灌輸、塑造、遮蔽,這不是教育,孩子的生長一定是自主的生長,我們所有的外在都是給他支持,我們應該喚醒、引導、激勵,這才是教育。
培養自主的孩子
我們在追問一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回到一些最基本的命題上來,學生是誰?老師是誰?家長又是誰?我們每個人肯定從心底里不想讓孩子成為那只被灌注食物的鴨子,但是不是我們就沒有這樣的行為呢?那么我們的孩子、學生到底是誰?他是一個有待加工的原材料嗎?他被放在我們視線已經看到,并被大多數人忍受和認同的一個流水線上,出來一定是最好的產品嗎?這個流水線是什么?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成就,我們是不是在心里面默認了這樣一條流水線?所以才有了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要搶在第一時間把他放在這樣一條流水線上,那么孩子就在這個流水線上走一圈。這樣出來的還是他嗎?還是孩子自己嗎?他的自主性在哪里?
學生是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他不同于所有人。當然也不同于父母。有些父母總希望孩子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但其實這個是不可以的,孩子就是他獨特的自己,怎樣尊重他的個體生命,在跟孩子發生一些教育方面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回到這兒來去看。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有待講述的故事。故事具有獨特性,故事具有鮮活性,故事還具有可能性。每一個孩子都有未來的可能,誰也不能給他固定一個發展的軌跡。
老師又是誰?我們給老師一個定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來自于工業思維,工程師嘛。但是我們的老師是工程師嗎?還要對心靈進行塑造,人的心靈是可以塑造的嗎?這樣一些提法的背后隱喻是什么?它想說明什么?它是真的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特生命的個體嗎?我們的教育是喚醒、引發和激勵嗎?
家長又是誰?孩子是不是我們私有的一個物品?孩子是不是一定就要接受我們居高臨下權威式的教育?這個我覺得要分兩頭看,在一些基本倫理上,我們必須服從和滿足這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哪怕用訓練的方式、馴化的方式,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但是其他方面應該給孩子更多一些自主和自由,我們能夠做的應該是陪伴、指導、引發和激勵。
我們教育界的同仁,還有家長,應當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教育的契機,去喚醒、引發、激勵孩子的自我成長。每一個有待成長的活生生的孩子,我們不要去馴化他們,不要去抹平差別,不要去規訓他們,而應該更多地引導、喚醒、激勵他們。
[教育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相關文章:
4.茍且的同義詞
9.茍且偷安成語解析
10.用成語茍且偷生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