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實驗學校 王 娟
一、用思維導圖構建散文批注式閱讀思路的緣起
散文閱讀在中考備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讓學生構建高效的散文閱讀思路一直是我們探索的重點。在這之前我們緊扣中考考點,教給了學生一套散文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在施行的過程中學生批注的思路清晰了很多,也進一步明晰了中考散文閱讀的考點,但我仍感覺學生只會機械的在文章中找批注點,尋找批注點比較盲目,而且把握文本的速度比較慢。這就如同我們去逛商場,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買什么,結果到了商場之后就只能一層一層瞎逛,看到了中意的就買,也不管是不是實用,或者這個商場真正有價值的適合自己的東西卻沒有發現。正是基于這方面的原因,經過幾年的中考備考摸索,我在最近一年的教學中開始嘗試將思維導圖運用到我們的散文批注式閱讀中,運用思維導圖構建散文的高效批注式閱讀是我探索的重點。
二、用思維導圖構建散文批注式閱讀思路理論依據及可行性
首先,思維導圖又名思想地圖,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思想上畫上一幅圖。閱讀別人的文章,其實質就是讓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進行一場交流,在自己的思想領域,必定會形成一張交流圖,即思想地圖。
其次,思維導圖結合了全腦的概念,包括左腦的邏輯、順序、條理、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觀等。東尼博贊說:“圖像才是大腦的語言。”因為通過繪圖,可以提升人的關注力與記憶力,進而促進左右腦的平衡發展。基于此,我們在閱讀中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將平面呈現在書本上的文字讀出立體感來。
然后,思維導圖允許我們自由聯想,不像傳統的思維方式那樣遵從概念進行“線性思維”,二是放射性的“網狀思維”類似于大腦神經元的網絡分布圖型,這就極大的促進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極利于我們在作者提供的已有的創作中喚醒自己的記憶,打開思路,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作。
再次,繪制成功的思維導圖是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的一個全景圖。這幅全景圖可以讓你對這個問題形成一個清晰的思路,利于理解和快速解決問題。一篇散文,它涉及文章的各個層面,涉及作者的選材以及寫作思路等等。若是一篇淺顯點的散文學生還容易把握,但如果碰到稍微復雜一點的散文,學生可能就會千頭萬緒,難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握。如果我們在閱讀散文之前就運用導圖構建起閱讀思路,那么可以想象面對一幅全景圖,我們可以同時把握文章的全局和細節,從而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形成更多的有效批注。
最后,一篇散文的閱讀,無論是敘事散文還是抒情散文,從素材和主旨上來說我們均可把它概括為“人事景物情理”這六個字。人事景物是就文章選擇的素材來說,情理是作者抒發的情感或給人哲思的道理。可以說我們就抓住這六個字來閱讀一篇散文是非常合理和科學的。
三、思維導圖與批注式閱讀在散文中的關系
將思維導圖引入散文閱讀,就是讓導圖來引領批注,它并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圖像,而是在具體的閱讀之前我們已經將其閱讀的層級提煉出來了。文章題目就是導圖的主題,將主題畫在中間,學生閱讀的注意力就會隨之集中,閱讀效率就會提高。主題畫好后,就是確定思維導圖的分支,這個分支我們確定為直接與導圖主題相聯的一級分支(關鍵詞是選材、立意、技法)和與一級分支相聯的二級分支(關鍵詞是人、事、景、物、情、理)。由這三個層級基本構成散文的閱讀導圖,“人事景物情理”這幾個我們在長期的散文閱讀中提煉出來的關鍵詞是散文閱讀導圖的靈魂,它直接告訴學生閱讀一篇散文的關注力在哪里。就像我們照X光,無論我們穿多少衣服,有多肥胖,在X光片中顯示的都是以骨骼為主要內容的信息。這些信息在與我們身體的總信息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比例,但卻是最為關鍵的信息。我們正是憑借這小部分信息來判斷我們的健康程度。我們現在提煉出來的關鍵詞就像是給散文拍X光片,直接探訪散文的“骨骼”,而不是先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章的外圍打轉。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有個有名的“二八法則”,運用到我們的散文閱讀中來,就是文章中最重要的內容往往只占這篇文章全部內容的20%,而在閱讀命題中80%的命題都是這20%的內容。事實是否如此,您不妨選擇一篇中考選文嘗試一次,就能明了。這個閱讀導圖就是讓我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學會抓閱讀重點、抓關鍵。
帶著這些主題詞來讀文章,在閱讀中有針對性的把握與這些主題詞有關的閱讀信息,理出更加清晰的批注思路。批注在導圖的引領下將文章體系不斷擴展,不斷進行延伸,而且是在做一個順時針方向的“運動”。亦如我們練習瑜伽一樣,不管老師教何種動作,始終都是以脊椎為支撐,通過肢體的無限延伸來達到練習的效果,延伸得多遠,效果就有多大。閱讀的延伸,就是以構建的思維導圖做支架,通過對文本的批注來達到無限延伸。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與批注式閱讀在散文中的關系,打個比方來解釋,思維導圖就相當于是人體大動脈,批注就是人體內的毛細血管。只有沿著“大動脈”,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找到需要的根根“毛細血管”。
四、思維導圖在散文閱讀中的具體操作(以馮驥才的《白發》為例)
第一步:構建起思維導圖。
準備好一些彩筆,將一張A4大小的紙張橫向展開,根據自己的喜好運用彩筆在紙張的中間位置開始畫導圖。首先將導圖主題“白發”畫在紙張的中間,這中間白色的部分就是一團白發;然后畫出與導圖主題相聯的一級分支,即“主動脈”--選材、立意、技法;再次畫出與一級分支相聯的二級分支:人、事、景、物從屬于一級分支中的選材;情、理從屬于一級分支中的立意;至于技法的二級分支需要在后面對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再來提煉。根據闡述的這幾步就可以畫出一個散文閱讀的導圖,如下圖所示:
第二步:利用導圖開始批注閱讀的第一步--概括。關注文中的人事景物,抓住各自的特點并圈點勾畫。沿順時針方向做腦部運動,將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的詞語以及寫作上的技法提煉出來。
如下圖所示:在三級分支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本文是一篇以“白發”為敘線索、抒情載體,寫了三件事,重在抒發情感。與此同時,從屬于技法的二級分支也突顯出來了--鏡頭組合式和雙線并行。其二級分支“雙線結構”下的三級分支(“白發”是明線,“心情變化”是暗線)也非常明了。
第三步:利用導圖開始批注的第二步--品讀詞語、句子或段落。根據已經概括的人事景物來品讀文中每件事中的句子或文中有關物的句子,并根據句子特點來確定品讀的角度。
如在三級分支中我關注到了此文中所寫的重點之物:白發。在閱讀中我將關注文中幾處寫“白發”的句子,將之圈點勾畫并做品讀,品讀即是在導圖的牽引下做批注了,不再是一兩個音節詞可以表達的。
基于篇幅的關系,在這里僅舉這一例來闡釋如何品讀。其它品讀也以次為參照,關注三級分支中關鍵詞,有指向性的去閱讀文章中的信息。
第四步: 利用導圖開始批注的第三步--理解句意。在對選材的品讀中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句子,在對句子或某個段落的理解中體會作者的情與理。
第五步:縱觀全文,總結全文的技法。技法在進行前三步的操作過程中其實已經趨于明顯,這一步我們主要是歸納總結延伸。(見上圖的“技法”分支)
五、 階段成果展示及結論
以下是直接展示學生寒假作業:要求讀林清玄的《情的菩提》并用思維導圖構建自己的閱讀思路。
以《橫過十字街口》為例:學生首先提煉出主題詞和次主題詞,然后概括出文中人事景物情理,她很快就關注到了開頭寫景的句子并加以了賞析,人事概括很簡練,即一個生病的婦人橫過十字街口的事,一個場景,不過5分鐘之內的事情,作者是如何把它寫成這么長的一篇文章的呢?思維進一步發散開來,很快她就找到了對發病的婦人的外貌、動作、神態的描寫及側面烘托并對相關的句子進行了賞析,總結出本文的一個寫法:多角度的描寫。(批注點找得很到位,我且把它稱之為“有效批注”)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學生抓住文中作者的一條“感情線索”--流淚,認真揣摩流淚的原因,即得出了本文的主旨。關于文中涉及到一個佛陀和弟子的故事,學生有關注到,也隱隱約約的揣摩到這個故事起到了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但仍然表述不清,即透過批注很直觀的反映出這個故事是該生閱讀本文時在理解上出現的一個難點。
基于篇幅的關系,其它例子不再一一贅述。綜合學生的作業,我得出的結論是:
1.通過思維導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構建起了學生的散文閱讀思路,它讓學生快速的把握了文本,理清了作者寫作的內容及情感表達,摒棄了傳統的將一篇文章通過劃分段落層次而被肢解的七零八落的局面。
2.通過構建起來的這個支架,讓我們的批注式閱讀得到了無限的延伸與拓展,舍棄了一些無效的批注,讓學生在做批注時有一定的指向性,從而促成了更多的有效批注。從中考備考的角度來看,命題者所能關注的角度學生也基本能關注到;從我們的生命教育這個角度來看,用這種思維構建學生的閱讀思路,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公民素質,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中文、馬德俊、素青.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2
[2] 廖旭.金思維導圖--改善教學效果的利器.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9
[3]齊偉.系列1:概念圖/思維導圖導論[J] .教育技術導刊,2005,5
[4]楊大宇.畫出好成績--通過思維導圖提升分數.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2
本文發表于《語文教學研究》2015年第4期(總第112期)
王娟
[用思維導圖建構散文閱讀模式]相關文章:
1.建構室活動教案
2.散文閱讀精選
8.精選散文閱讀五篇
10.英語散文閱讀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