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寒宇
詞語填空或選擇作為一種題型在高考中屢屢出現,而且形式上總有些變化。從上海這幾年的高考題目來看,主要有這樣幾種形式:關聯詞填空(選擇),同義詞選擇,概念性詞語填空。每一種詞語填空(選擇),都有其不同的分析思路和作法。本文擬結合高考題就不同的形式提出一些分析思路,供大家參考。
1、關聯詞語填空(選擇)。
首先看99年上海高考第一題:
橋和路不但要為陸上運輸而合作,還要為水上運輸而合作!酢踹^河的橋下面要走船,水漲船高,□□橋要造得高,□□路也要跟著高。橋在過河的地位上要服從路,路在兩岸的高度上,也要遷就橋。橋和路都是越高越難造的,但是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難留給自己。橋和路跟船合作得好,這個困難就解決了。
3。第3目然段空格中依次填入關聯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雖然 但是 而且 B。如果 那么 況且
C。因為 不但 而且 D。由于 不過 因此
本題屬于詞語的辨析填空題。這種題型所填寫(選擇)的詞語有時是關聯詞,有時是一些意思相近的形容詞或動詞。其實,無論是關聯詞還是形容詞,它考的都是對語段及詞語的理解,同時也檢查考生是否有一定的語感。做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步驟:1.代入--把幾個選擇項中的詞語分別代入原空格中,看所填詞語與前后詞語是否呼應并有一個正確的搭配;2.辨析--分辨出詞義的細致的區別、感情色彩的差異;3.選擇--或是排除掉不妥的詞語。在這過程中,詞語的辨析、它與句中其他有關詞語的呼應是最要緊的。如果要填的是關聯詞,還要能在填入(代入)后,辨明分句間所構成的關系是否符合文意,句于是否暢通。第三段的空格中如果選擇ABD的話,其分句之間的關系都不通暢,并且跟此段的第一句 也不能很好地連接,只有c的三個關聯詞,使二個句子之間的關系(總說與詮釋的關系),分句之間的關系(因果關系)都準確地得到了顯示。因此,這道選詞語的題目,實則檢測的是考生對復句的理解,更是對文意和作者思路的把握。
2、同義詞的選擇
上海99年高考第三題:
一幅畫,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憑有疏有密,有濃有淡,相間相成,方能錯落有致。只密不疏,則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只濃不淡,則嫌□□。只淡不濃,則嫌□□。(1)雖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難免各有所偏,(2)一個作品總有一個作品的基調,(3)或以強烈見長,(4)或以柔和取勝,(5)但“單打一”的旋律和筆墨終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單調的。
2.填入第3自然段的空格中最適合的詞語是(2分)
A。繁縟 空松 單薄 B。單薄 繁縟 空松
C?账 繁縟 單 薄 D?账 單薄 繁縟
本題要求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這類題目高考幾乎年年考。做這類題目,我們首先必須了解被選擇詞語的意義,按文意填入空格。如果這些詞是意思相近的話,我們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考慮:(1)從感情色彩來辨別,看語段中是褒義還是貶義;(2)從語義的輕重來辨別,把握語段中語意的分寸;(3)從語體色彩來辨別,看文中應運用書面語還是口語。(4) 看前后詞語的搭配關系。當然,詞語前后的搭配關系不僅僅適用于同義詞之間的選擇,也適合于其他選詞填空的題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語段前后的照應關系等等。以上的這些方法都離不開把握詞語本身的意義這一點。另外,還有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即“詞不離句”的原則,一定要把詞語放回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此題在語境中我們可以看到“只疏不密”的“疏”,其實已經提示了與“空松”相關,即“疏空”之意,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排除A項和B 項;然后,看“只濃不淡”顯然同“繁縟”照應,“只淡不濃”顯然同“單薄”相配:所以通過此題的練習我們可以發現做這道題目時我們既應掌握這些詞的意義,又要注意文章前后的照應與搭配。
3、概念性詞語填空。
概念性詞語填空,跟一般的詞語考查題有所不同,因為它所選擇的詞語不是我們常見的關聯詞、形容詞、動詞一類,而是一組概念性詞語,因此,一般的以動賓、主謂或修飾詞和中心詞之間的搭配來判別正確的選擇項的做法似乎不適用于本種題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語段的話,我們還是可以找出語意前后的呼應,然后根據句子中有關規律找尋出正確的答案。如98年上海高考第一個語段中:
2.自70年代初以來,對未來經濟出現了多種說法,先是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兩個時代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任務)之中提出了我們面臨一個“電子技術時代”。其后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又把它稱為“后工業社會”。記者出身的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大力宣傳了“后工業經濟”,并把它描寫成“超工業社會”,提出出現了一種不同于工業經濟的經濟,美國經濟學家和未來學家奈斯比特D82年在《大趨勢)中提出的“信息經濟”,以新型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命名這種經濟。英國福萊斯特1986年在《高技術社會》中提出的“高技術經濟”,準確地以新型經濟的產業支柱群體命名這種經濟。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明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性質。1992年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32期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支配的經濟一“智力經濟”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種中文刊物上做了說明。1996年經合組織明確定義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第一次提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指標體系和測度。1996年12月30目的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一組文章提出“新經濟”,指出一種新型經濟已經形成。1997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又采用了聯合國研究機構以前提出的知識經濟的說法。著名的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8年版已定名為《發展的知識》
3.這些令人眼花絳亂的名詞實際上是在逐步建立一個日漸清晰的概念,即“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簡而言之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從這個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先是□的敏感,后是學者的探索,再是記者的宣傳,后是科學家的研究,直至國家領導人和□的正式采用,經過了30多年的時間,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科學概念。
3.依次填入第3自然段空格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布熱津斯基 跨國企業 B?茖W家 聯合國研究機構
C。美國政府官員 世界銀行 D,政治家 國際組織
其實,這一節的呼應正在于第二自然段中關于“知識經濟”之說法提出的過程的闡述說明,因此,相對于后面的“學者”、“記者”和“科學家”,第一格應填的正是與“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相應的“政治家”,即答案D,而AC兩項所示與“學者…‘記者”等的概念性稱呼顯然也是對不上 的,因此,尋找呼應,仔細辨別,是這類題的一個最有效的做法,F在的一些需自己填入有關內容(而非選擇)的開放性的題目(如99年全國語文高考卷第27題)的做法,與此也是異曲同工的。
[高考詞語填空(選擇)題的幾種作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保安資格考試選擇題
8.人生的哲理選擇題
9.政治試題單項選擇題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