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中學 陳明先
高一語文新教材選編了兩篇外國散文,一篇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另 一篇是法國作家喬治桑的《冬天之美》 。這兩位作家的美文帶給我們的不僅有美的享受,還有思想的啟迪。 如果按照一般的抒情散文來教學,就會破壞作品的整體美,而且不易讓人體會 到文章的思想深度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我把該課的教學設計成一堂口語課。
第一步,請學生看圖說話。
教科書上有托爾斯泰墳墓的插圖,請學生看著插圖快速構思,描繪托爾斯泰墳墓給人的 感受。實際上,在學生的觀察和描繪中,他們會注意到托爾斯泰墳墓的簡單和樸素,而這種感受正好就是 茨威格在文中 所描繪的內容。
教師可以在此時簡單介紹托爾斯泰的作品及成就,指出托爾斯泰墳墓的簡樸與他生前的偉大很不和諧, 我們能說這樣的墳墓是世間最美的 嗎?那么什么才是美呢?
第二步,即席發言。
題目:什么是美?
為了讓學生能夠打開思路,可以引導學生先從課文入手,結合兩篇課文的內容去回答,比如簡樸是美,偉大是美,自然是美,溫馨是美,思想是美,寧靜是美。如果反向思維,那么華麗是美,平淡是美,修飾是美,孤獨是美。
善于歸納的學生會發現美有內在美和外在美之分,有現實美和藝術美之別,他們往往會有 一些精彩的發言,比如“距離就是美”、“丑到極點就是美”、 “美是相對的”、“殘缺是美”。這樣,學生會明白美是無處不在的。
發言進行到這一步,學生的思維已非常活躍。教師趁機引申出一個問題: 判斷美的標準是什么呢?在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判斷美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美有不同的要求,在“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朝代,楊貴妃是絕對不能算作美人的; 同一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對美也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美的理解也不相同。正因為這樣,世界才變得五彩繽紛。
在即席發言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力引導學生,讓他們的認識有一個質的飛躍,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這樣的教學就完全改變了陳舊的思維模式,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和各種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也從側面回答了 作家為什么會從簡樸的托爾斯泰墓上、蕭瑟寒冷的冬天里看到了美的存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應該就是這堂課最好的結束語了。 作者郵箱: bcmxb210@mail.china.com
[關于《外國散文兩篇》的創新教案設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外國描寫春天的散文
3.關于谷雨的散文
4.關于春天的散文
5.關于中秋的散文
6.關于執著的散文
7.關于初冬的散文
8.關于生活散文
9.關于雨的散文
10.關于秋雨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