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一中 黃芳
“創新”無疑是時代的最強音,江澤民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運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語文作文教學毋庸置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語文教學大綱也把“作文要觀點明確……力求有創意。”擺在作文要求的第一條。近年高考作文進行了話題作文的改革,話題作文的自由性、開放性為創新提供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的寫作空間。
但有些地方又往往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一味求新求異而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尤其是這幾年的話題作文很時髦且要求中常常文體不限。有些教師和學生就以為是不要文體,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甚至低年級學生的平時作文訓練也都愛趕時尚,常常是話題作文且文體不限。這樣訓練下來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部分學生只選自己擅長的文體訓練,變成只會寫某一種文體了,這是稍好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就不容樂觀了,一部分學生的作文寫出來四不象,沒有文體感。面對這一情況,我們不得不冷靜下來。不會走就想飛肯定要摔跟頭,沒有扎實基本功就一心只想創新,其結果必然是空中樓閣。練拳要有套數,習字要有字帖。因此,在作文訓練中也需“套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我所在的備課組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結合《作文自我訓練點撥》(范純正著)一書,進行作文階梯式訓練的改革,收效顯著。
階梯本義是臺階和梯子,用來比喻向上的憑借或途徑。作文階梯式訓練是一種教師提供范例和寫法(即臺階和梯子)讓學生模仿借鑒的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學生具有寫作的特長或技能的訓練方法。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語文的人和編語文教科書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該教會學生哪些本領,這些本領該有哪些項目,這些項目哪個該排在前,哪個該排在后,哪些該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要合理地設計出個序列來。該訓練正如是做,它把中學作文訓練分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及綜合訓練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分為若干訓練點。每個訓練點均明確單項的“訓練目標”并提供“寫法提示”、“參考材料”、“例文”、“例文分析”,再按照“訓練題目”進行訓練。這樣就明確學生作文訓練中要求掌握的各個知識點并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單項到綜合的順序合理地設計出了個序列。這一序列的訓練有利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循序漸進地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下面就作文階梯式訓練中如何通過模仿培養學生的文體感談一點淺陋的認識。
古人謂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這種“偷”就是模仿。 模仿是啟發式教學法在作文教學中具體運用,對作文訓練尤其是起始階段有著重要作用。
朱光潛先生說:“文藝不必止于創造,卻必始于模仿。”要模仿的自然不僅是“其字”、“其意”,還有“其氣”。這個“氣”可以理解為包括文體樣式、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文體感。學生通過對范文的模仿借鑒,習得較強的文體感。這種感覺一旦深入作者的創作心理結構,就會在內心形成一個“關于世界的內在模式”。這個“內在模式”大到各類文體的結構模式,小到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構思線索、描述表達……。僅以結構模式為例:且不說格式嚴格的應用文,更不說被稱為“洋八股”的科技論文。就說一般意義上的議論文要求“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一般的敘述文要求“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并且常常“卒章顯志”。《程門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有這樣一段話:“讀書如消銅……作文如鑄器,銅既消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這個“內在模式”一方面把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情感化、規范化,塞進不同的文體中,另一方面又制約著作者按照各自的文體樣式去感知處理客觀對象。也就是說,強烈的文體感可以讓寫作者按照自己內心的“關于世界的內在模式”主動選擇、排除、同化生活。所以,我們要強化學生的文體感。但文體感不存在于原始生活經驗中,不存在于教科書的理論條框里,只分別存在于大量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可見要習得文體感,離不開模仿“現成的樣子”。
作文階梯式訓練提供的范例和寫法就是初學寫作者很好的“現成的樣子”,學生模仿借鑒后,容易獲得較強的文體感。這一點從培養學生議論文的文體感就可以管見一斑。
首先讓學生習得議論文的結構感。教學時把議論文的結構分解為引論、本論、結論(即開頭、中間、結尾)三個單項訓練點進行訓練可以化難為易,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每個訓練點提供范例和寫法,如引論部分提供三種寫法:正向式、引言式、設問式,并各提供一個范例。1、正向式:先說與論點有關的話,為論點的提出打下基礎,然后提出論點。(例文:創造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源泉,因此,我們要培養創造能力。)2、引言式:先引名言再進行闡釋最后提出論點。(人生最大的聰明是有自知之明,此話很有道理。自知之明是一個人成才的必要條件。人,貴有自知之明。)3、設問式:一問一答,答即提出論點。(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接著要求學生以“戰勝自己是最大的勇敢”為題寫出以上三種寫法的引論。學生在模仿借鑒中既得到寫法上的指導又獲得寫作上直感,通過動手實踐很快就掌握了這三種引論的寫法。三個單項訓練點訓練完后,學生也就寫出了一篇結構完整的議論文。
其次讓學生習得議論文的語感。時下中學生作文中,不重視提高語言水平幾乎成了一種痼疾。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平時無法自覺地進行語言積累,許多學生一到寫作文就咬筆頭、搜腸刮肚,好不容易造出的“車”來,語言常常不是缺少文采,就是粗糙、干巴、乏味;甚至詞不達意語句不通順,就連最起碼的作文字數都湊不夠。這種現象在議論文中尤其突出。很大一部分學生還認為議論文語言平實準確能把道理講清楚就行了,用樸素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真理固然很好,但如果能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不是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嗎?同樣的命題,比較接近的觀點,類似的論證結構,有的文章中看,有的不中看,在考試中則表現出較大的得分差距。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語言問題。 而這一問題 的解決,作文階梯式訓練無疑是個省時高效的好辦法。它能每天利用課前五分鐘較短的時間里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范例讓其模仿借鑒,從而習得較強的語感。下面介紹幾種使議論文語言精彩生動的方法:
1、 運用比喻
比喻是增強語言形象性的最常用的手法。在議論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理,常常能使深奧復雜的道理變得形象具體,使議論顯得生動活潑。比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作者用“留聲機”比喻留學生一切照搬外國,用“欽差大臣”、“瞎子摸魚”等比喻主觀主義者不了解實際亂發號施令,這些通俗而貼切的比喻,都增加了語言的生動性。因此每天課前提供一個比喻的范例讓學生模仿借鑒。如提供連續類比的比喻句“蚜蟲吃青草,銹吃鐵,虛偽吃靈魂”(2000高考題)經過指導學生寫出了“狂風塑造戈壁,流水塑造峽谷,勇敢塑造輝煌。”;“橋梁跨河岸,彩虹跨天邊,友誼跨國界。”等好句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多數能在說理時自覺運用比喻了增加文采。
2、運用排比句
議論文中運用排比句可以充分說理,增強語勢,加深感情,堅定立場。如《過萬重山漫想》一文中有“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他們越過了人類兒童時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峽’……”要求學生圍繞“第一個”寫一個排比句論證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偉大作用。學生經過模仿借鑒寫出了“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第一步,麥哲倫船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南極大陸上的第一個考察站……這個‘一’雖然歷經艱險,但卻是勇敢智慧的象征,勇敢智慧的結果。”這樣富有氣勢的無可辯駁的句子。
3、適當運用成語、古詩文名句
我國的古代語言,往往凝練雋永,音韻和諧,形象生動;尤其成語言簡意賅,古詩文名句典雅而富于文采,適當運用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例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用“粗枝大葉”、“夸夸其談”、“生吞活剝”、“一知半解”等成語來形容主觀主義者的不調查研究、空談理論。這些成語的運用,都使文章的語言顯得簡練而生動。又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作者引用明人解縉的一幅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為主觀主義者畫像。古代詩文名句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語言更顯典雅生動。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后,出幾個引用詩句題目讓學生學會運用。如 “ ,青春是美麗的,但青春屬于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的人!”學生經過思考,填上了詩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就能靈活運用了。
4、 注意句式的選擇和變換
作為句子,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句式,表達效果也各不相同,比如,長句細致嚴密,短句簡潔明快,整句整齊勻稱,散句自由活潑,設問句發人深思,反問句語氣強烈,對偶句鏗鏘凝練,排比句氣勢磅礴等。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單調,總是一個節奏,就會平平淡淡,缺少波瀾。恰當地選擇句式,充分發揮其表達作用,注意句式的變換和綜合運用,寫出的文章往往會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作文階梯式訓練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學生通過序列訓練后掌握了文章的各種寫作方法,學會了自己走路,就可以嘗試飛翔進行創新,化腐朽為神奇,最后打破“套子”寫出有自己獨立見解的個性化的好文章,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作文訓練也需套子--談作文的階梯式訓練]相關文章:
2.軍訓拓展訓練總結
3.拓展訓練活動通知
5.軍事訓練個人總結
6.口才訓練課教案
7.工程訓練實習報告
9.個人總結軍事訓練方面
10.《信任》閱讀訓練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