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掌握詩歌鑒賞方法,增強詩歌鑒賞能力(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李振

中學生欣賞詩歌,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缺少知識,包括詩歌的體裁特征、常用表現手法、古代詩歌的格律、相關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經驗,指長期欣賞詩歌所形成的語感;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評價的能力。解決的途徑通常是多讀詩歌作品,深入思考,從而積累詩歌的體裁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和藝術品位,豐富感性認識,深化審美理解,增強審美能力,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音”。這當然不錯。但是,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這一過程太長,時間不允許,能否找點“速成”的訣竅呢?興許辦得到,就是:熟悉詩歌創作的常見手法,掌握詩歌欣賞的常用技巧,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定的鑒賞能力,對付高考的詩歌鑒賞試題非常有效。

中學生需要掌握以下賞析方法:

(1)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詩意  詩歌語言簡潔凝練,命意含蓄曲折,欣賞詩歌時就要努力尋求言外之義、文外之旨、微言大義。最重要的,詩歌多用表達技巧,這是與詩歌的文體特征和美學追求相適應的。使用技巧能夠收到以少勝多、以小見大、以近顯遠的功效。常用表達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張、反復、比擬、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諳其特征與功用,對參悟詩意十分有益。例如,比興手法是從《詩經》《楚詞》以來形成的藝術傳統,使用極為普遍,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平常事物中寄托別一番深意。請看李白的《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瑋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 摧心肝。

從字面來看,詩的前半部分描寫主人公在長安的相思苦情,后半部分寫的是一場夢游似的追求,似乎表現的是男女之情,實際上并不是這樣,而是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

(2)知人論世  明了詩人所處時代、主要經歷、語言風格、美學追求以及創作某一首詩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詩意、把握詩情。古語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個別性,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認為藝術和科學“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他還拿李白的《把酒問月》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進行對比,申述詩的普遍性:“在吟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和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既然如此,我們欣賞詩歌,就應深入到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進而準確地領悟作者精心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微妙情思。例如岳飛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

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

有誰聽?

此詞情調低回蘊藉,與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調壯懷激烈的《滿江紅》相比,區別極大。有人評述這兩首詞,認為《滿江紅》情調高昂,遠勝于《小重山》。繆鉞先生知人論世,披文入情,中肯地指出二者“所要表達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不過因為作詞的時間與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異,實際上是異曲同工”,并且賦詩提醒讀者:“將軍佳作世爭傳,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種壯懷能蘊藉,諸君細讀小重山。”

(3)從形象切入  賞詩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蘊,進而參悟作者的命意。譬如“愁”這種常見的情感,無形無色,但優秀詩人就能夠使用生花妙筆塑造得有形有色,鮮活獨特,意象充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愁喻為“一江春水”。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將愁比喻為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和漫天的細雨。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形容愁多得連船也載不動。余光中《鄉愁》把不同年齡階段的鄉愁分別比喻為“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

(4)聯系語境  語境指言語交際的環境,其范圍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語境僅指環境,即口語的前言后語、書面語的上下文;廣義的語境還包括交際雙方的背景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在具體的語境中,語句表達一定的顯性意義外,常常還包含語境賦予的隱性意義。閱讀脫離語境,理解就非常困難。欣賞詩歌,只有抓住語言所提供的具體語境,方能深入、準確地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絕《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對這里的‘落花時節’一語怎么理解?有人聯系第三句‘江南好風景’,于是說杜甫又遇到李龜年的時間當是春天,當時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開,有的已經開始凋落。有人進一步聯系第一二句,認為李龜年過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寵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說明他的極盛時期已過,到了他的‘落花時節’了。還有人從杜甫這面聯系,說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歲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滿懷抱負卻始終無法施展,輾轉漂泊,垂垂老矣,這落花時節實在是對自身不幸的感嘆。又有人認為,僅從李杜身世上著眼還不夠,盡管他們都是飄零異地,景況凄涼,但唐皇朝經過了安史之亂,開元時代的升平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落花時節還包含對國家殘破民生凋敝的無限感慨。還有人主張把以上幾種理解合起來,說這里寫李杜窮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國家興亡之嘆難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點出‘落花’一語,更讓人覺出感慨萬端、無從說起的悲涼。上述理解都不錯,但深淺大不相同。原因是對語境的體會和挖掘不同,有的人理解得窄,有的人理解得寬。由此可見,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5)借用聯想和想象  朱光潛說:“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欣賞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想象活動”,“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的創造,沒有想象也沒有藝術的欣賞”。例如,賞析杜詩“門泊東吳萬里船”一語,李思敬是這樣展開想象的:“詩人欣賞過以窗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再把眼光投向窗外,又發現了奇觀:透過他那院門口,又看到遼遠的水面上飄著東去的航船。……這又是一個合乎透視學原理的描繪:他把遼遠的‘萬里船’和杜家院門口壓在一個平面上來欣賞,以門口為畫框,則萬里船竟如泊在門中。”至于讀詩生發聯想,司馬光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 

(6)比較  把兩首詩攤開來,語言、手法、風格、思想、情調,再加上作者的身世、修養、趣味,逐一進行比再加上作者的身世、修養、趣味,逐一進行比較,很容易發現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從而加深對兩首詩的理解。比較有兩種形式,綜合比較是將兩個對比物多個方面甚至所以方面進行比較,單項比較僅就某個方面進行比較。清人施補華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異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是比較不同作者同一題材的作品。也可以比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拿岳飛的《滿江紅》與《小重山》進行比較;還可以比較不同時代詩歌的總體特點,例如比較唐詩與宋詩;也可以比較不同民族的詩歌特點,例如比較中西詩歌在情趣上的差異?br>

通信地址:廣東梅州市曾憲梓中學   514021

          E-mail:  hshlzh0036@sina.com

 作者郵箱: hshlzh0036@sina.com

[掌握詩歌鑒賞方法,增強詩歌鑒賞能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

2.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3.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4.《送李端》詩歌鑒賞

5.雨雪曲詩歌鑒賞

6.鑒賞寫水的詩歌

7.白居易早期詩歌鑒賞

8.詠史懷古類詩歌的鑒賞

9.詩歌鑒賞練習附答案

10.總結鑒賞詩歌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