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3-09-12 作者:黃勇
8月25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報道《河南為何明年要改高考模式》及8月29日刊發的教育隨想《教改是先規范好細節再實施還是看準方向邊改革邊調整》兩篇文章,把高考“大綜合”科目的命運問題一下子推到人們面前。在高考中增加包含政、史、地、理、化、生6個科目的“大綜合”,幾年來一直作為高考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試點。但
現在的情況卻是:河南省經過廣泛調研,從明年起停止使用“3+大綜合+1”的科目設置方案,啟用“3+文綜/理綜”的模式。
在目前情況下簡單評價取消“大綜合”的功過是非,似乎有些困難,正如《教改是先規范好細節再實施還是看準方向邊改革邊調整》中所言,這一話題太大。但從“大綜合”實施之后引發的種種說詞中,人們還是難免產生諸多遐想。因為,將“大綜合”作為高考內容,本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推出的考試改革措施,其定位也很明確,“是指建立在中學文化科目基礎上的綜合能力測試,它不是各科按一定比例的拼盤,而是一種考查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中學所學知識的能力測試”。但明確的定位、清晰的改革目的,引發的評論和回應卻令人有些意外的復雜。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包含6科的“大綜合”和文理分類只有3科的“小綜合”,到底誰成為高考的考試內容更合理。
在人們的爭論中,對“大綜合”與“小綜合”的取舍實際上代表著“全面培養”與“特長培養”兩種教育理念。目前,在招生改革方面,對知識結構有欠缺但特長突出的特長生已經開始通過高校自主招生的途徑開綠燈,看起來沒有必要把培養特長的任務壓在考試改革這一塊。教育發達國家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還在提倡打基礎、豐富知識背景,在“小荷尖尖才露角”的高中階段就強調要培養特長,看起來似乎有違人才培養常規。但在對“大綜合”命運的爭論中,依然可以看出人們的疑問:在知識的廣博與特長兩者之間,究竟誰更重要?
很明顯,在同等條件下,“大綜合”的涵蓋面比“小綜合”要大,給考生帶來的“負擔”與“小綜合”比也不同。高考還將繼續存在,什么樣的考試方式是增加學生負擔,什么樣的方式才是合理減負?考試科目簡單的加加減減似乎不是令人信服的答案。有人會說,高考的選拔性天然地會產生某種壓力;也有人會說,在各地升學率普遍升高的背景下,選拔的競爭性大大降低,現在的高考壓力相比過去已明顯減小;更有專家會說,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本身應是令人愉快的,學生“負擔感”的原罪恐怕要追溯到傳授知識的方式和學習知識方法的不當,而不是給考試改革亂扣帽子。
高考改革究竟能不能突破“必須學什么考什么”的框架?高考的任何一門考試是否都必須有明確的大綱?因為“大綜合”模式的誕生已經引發了人們覺得“拿不準”的困惑,已經顯露出了在龐大的中學教師隊伍中,能駕馭這類“大綜合”課程的師資短缺的現狀。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能力不需要用一門專門的課程來培養,能力的培養滲透在每一門學科中間。
對“大綜合”命運人們還可以繼續探究下去,如高考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等等,但愿這些問題能早日有所定論,或盡快接近“真理”,因為人們不太愿意看到改革的過程中產生過多的搖擺。
[高考改革備受關注 大綜合的命運耐人尋味]相關文章:
2.改變命運故事
3.不向命運低頭
4.命運,在我之手
6.我是命運師(隨筆)
7.
8.
9.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
10.關于命運的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