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3-08-24
近年每到招生時節,國內許多高校便競相推出各種舉措吸引考生,對于優秀學生的各種“優惠政策”十分引人注目,然而幾乎就在這生源大戰轟轟烈烈地展開的同時,不少國外知名大學不事聲張地也悄然插進一腳,從一些重點中學“挖走”優秀畢業生,有些在國內本來已經“名花有主”的拔尖學生最后也遠走高飛。
據了解,今年僅上海的復旦附中、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中學、上外附中等中學,就有10多名優秀畢業生經過嚴格的考試得到全額獎學金,遠渡重洋進入劍橋、牛津、耶魯等世界一流名校深造。這些國外名校招攬中國拔尖學生的觸角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文化發達的沿海地區,如四川成都市某重點中學近幾年每年都有四五十名畢業生放棄在國內升學的機會,前往英國的利物浦大學等名校留學。
被這些世界名牌大學相中的重點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大多是學校的尖子生,不少人在出國之前已被國內知名大學錄取,因而此舉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搶走了國內高校的優秀生源,而且這一狀況還有逐步加劇的趨勢。盡管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還不均衡,但世界一流名校對中國拔尖學生的青睞,至少說明我們的重點中學的教育水平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那么,究竟應當怎樣看待“世界一流”與“國內一流”之間在優秀生源上的這種爭奪呢?《文匯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這一趨勢一些教育界人士的心態相當復雜。
一些重點中學校長表示,對于部分尖子學生放棄在國內升學的機會出國留學,學校既不鼓勵也不反對。他們認為,作為受教育者應當有選擇學校的權利,而對那些學習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個人來說,如果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或者能夠得到全額獎學金,到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無疑是一項有利于個人發展的明智選擇;但作為國家在各方面都傾斜投入的重點中學,又肩負著向國內重點高校輸送拔尖人才的使命,不能把有多少學生出洋作為辦學的追求目標,因此兩者之間頗難取舍。
接受記者采訪的這些教育界人士認為,我們固然不能用一種狹隘的眼光對待尖子生的“流失”,應當看到只要國家興旺發達,多數遠走高飛的游子學成之后終會回來報效祖國,但畢竟他們一生中最有創造力的年華將在海外度過,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是令人惋惜的。
國家花費了大量心血培養出來的拔尖學生,為什么結果卻不愿被“輸送”到國內高校?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認為,這個問題要從我們的高校本身尋找答案。他認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的優秀人才,尤其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但吸引優秀人才不能僅靠愛國熱情。盡管不少高校近年都打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旗號,但我們的“國內一流”與“世界一流”之間本來就很大的差距這些年來并沒有縮小,在國門打開的時代,國內高校對于那些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的吸引力當然也就勢必減少。
陳玉琨指出,學科發展、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是教育事業的生命線,在這方面,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落在了基礎教育的后面。這種狀況應盡快改變。
[拔尖生被國外名校挖走 國內高校:只有做強才有吸引力]相關文章:
2.只有播種才有收成經典美文
4.國外愛情語錄
5.國外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