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474
郭成杰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所選《簡筆與繁筆》講到簡筆運用之妙,例舉說:
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寫景陽岡上的山神廟,著“破落”二字,便點染出大蟲出沒、人跡罕到景象。
我在讀課文時,想分析一下“破落”二字何以能“點染出大蟲出沒、人跡罕到景象”,結果,遇到了困難。于是,查找《水滸傳》原文,卻吃了一大驚:原文此處不是“破落”,而是“敗落”!
我有點傻了!我知道教材上有很多錯別字現象。可是我不敢相信中學教材上竟會出現這種“關鍵點”上的錯誤!我還清楚地記得,原先全國通行的必修本上也有這篇課文,就去查找舊教材。找到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中學課本《語文(必修)》第二冊第157面,此處內容也是“破落”!我吃驚于我是怎么地騙過了自己,然后又不懂裝懂、振振有詞地“騙”過了兩屆學生。我應該向我教過的學生們真誠地道歉!
再按教材下的注釋查原始出處--1981年2月18日的《人民日報》,此處內容赫然也是“破落”!
我還是更愿意相信教材是對的。畢竟新老教材的使用時間合起來好幾年了,出現這樣的問題太讓人吃驚。第一,這“破落”兩字是這句話的核心,作者講的話至少自己要能解釋明白;第二,《人民日報》刊發此文編輯應該讀通文章;第三,以對教育負責的態度,入選教材時更應慎重;第四,教材使用這么多年了,那么多的教師,上百萬人次地,曾經振振有詞、頭頭是道、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地為學生講授,難道全是人云亦云,就沒有一個人實證性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第五,多年來,至少也有上千萬人次的學生讀過這篇文章,難道就沒有一個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獨立地思考?
“破落”能接連“過五關”,真讓人吃驚;因為每過一關它都命若游絲:只要有一個人問:喂,“破落”,你怎么“點染出大蟲出沒、人跡罕到的景象”的?它就完了;而守關者的責任本來就是問這一句話的。
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去查《水滸傳》的其它版本,我真希望有一種版本上寫著“武松乘著酒興,只管走上岡子來。走不到半里多路,見一個破落的山神廟。”可是,所有的版本都是“武松乘著酒興,只管走上岡子來。走不到半里多路,見一個敗落的山神廟。”包括金圣嘆點評本,俱為“敗落”!
看來是真的了!我只好去分析“敗落”和“破落”的表現力,看那個更好。
這一比較,倒真不得不贊嘆古人用字之妙。
結合語言環境,不管用“敗落”還是用“破落”,都是形容山神廟的狀況的,是個形容詞。因為“落”字是共有的,所以,應該把“敗”和“破”的比較做為重點。“敗”的形容詞意義是“腐朽、腐爛”,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敗”、“敗梗飛絮”的“敗”、山神廟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制的磚瓦和木材,尤其是木材,要產生“腐朽、腐爛”的效果,則必然經過自然界日曬,雨淋,風化,那就必然是長時間的。正因為這樣,“敗落的山神廟”本身就證明著它被荒棄很久了;有它立在那里,就能“點染出大蟲出沒、人跡罕到景象”。分析“破落”,我們不得不說它的表現力差遠了。雖然“破落”也能表現山神廟的破殘,可是,要知道,昨天做的衣服今天剪了,撕了,是破;昨天蓋的房子,今天推了,砸了,也是破。雖然,“破落”也能用來形容因時間久而導致的“敗落”,但是,因為“破”沒有“腐朽、腐爛”的意思,就不如“敗落”那么能強調出“時間久”這一關鍵原因。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不能不對周先慎先生的粗心大意感到意外;但是,在中學教材中使用了那么久,卻沒有人發現這一事實卻讓我感到悲哀。因為這一小事證明,我們這個教育系統的質疑能力退化了。而質疑能力退化的前奏是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獨立思考能力缺失的前奏是缺失了認真的態度或者學習的興趣。我想我們可以明白一些了,為什么我們叫喊“創新學習”很多年了,叫喊“研究學習”好多年了,叫喊“素質教育”好多年了,可是,除了“叫喊”得花樣百出,以及叫喊出的“形式”花樣百出之外,我們有什么收獲!
我想說:這時節,我們需要認真。
我想喊:這時節,我們需要獨立思考!
2002年11月1日
此文章經寄給作者周先慎先生,先生做了客氣而肯定的答復。同時也指出的拙文的不足。深為周先生的氣度所折服。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474
[是破落還是敗落(論壇帖)]相關文章:
2.論壇會議邀請函
3.論壇演講稿范文
4.論壇嘉賓邀請函
5.用仍然還是造句
6.用是還是造句
7.大還是小教案
8.用仍然和還是造句
9.怎么用是還是造句
10.就業還是創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