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03-08-15 記者 周驊
北京某中學學生李某因打抱不平,毆打一個平時總欺負別人的同學,導致被毆打者腎衰竭。李某也因故意傷害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此案近日在新聞媒體披露后,引起強烈反響。
青少年犯罪和與此相關聯的中小學德育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最新統計資料,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比例呈上升趨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副主任張福榮說,目前青少年犯罪出現了犯罪成員低齡化、暴力搶劫犯罪比例居首位、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點。很多教育工作者、學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而中小學德育存在某些薄弱環節,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學生們愛不愛上德育課
據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俞國良教授介紹,有關方面對北京、重慶、廣東、寧夏等省、市、自治區2000名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12.4%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課是最喜歡的課之一,24.4%的學生將其列入最不喜歡的課之一。在認為其重要性上,86.7%的學生認為十分必要,12.3%的學生持否定態度。66%的學生希望通過思想道德課學到很多東西,認為應該學,45.3%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課有幫助,11.4%的學生認為要考思想道德課,必須學,21.4%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課有趣,應當學。75.7%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課能貼近生活,49.9%的學生希望思想道德課通過活動來培養,87.4%的學生希望思想道德課能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但對灌輸式教學方式不歡迎。74.6%的學生希望思想道德課增加與人溝通、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內容。這表明,多數學生對目前思想道德課的內容能夠接受,但認為其方式、方法要改變。
學校德育存在哪些薄弱環節
專家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我國中小學德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面臨挑戰。俞國良認為,由于多種原因,在實際工作中,中小學道德教育存在四個薄弱環節:
一是教育目標相對滯后。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社會急劇變化,人類活動日益國際化,對公民的素質提出了綜合化、多維度、開放性的要求,我國現有道德教育目標顯得相對滯后。二是教育內容缺乏必要的穩定性和科學性。中小學道德教育一直注意聯系政治生活,多是一時一地的政策問題,缺乏科學的篩選。而且品德教育教材變動頻率過高,致使教師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適應教材變化上,而無暇鉆研教學方法,消化所講授的內容。在內容的現代化方面,如性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動物倫理教育等,還未能深刻反映到德育課程中。三是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以成人的思維模式讓學生接受。我國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注重思想內容,而忽視給學生提供能產生真實感受和體驗的東西,也很少顧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不注意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四是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道德批判能力,單向灌輸較多,缺乏應有的討論,不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實踐機會,沒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資源,也沒有營造出道德教育所需的良好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如何改進內容和方法
專家們認為,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中小學德育要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為目標。要針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貼近他們的生活,從小學生的生活圈、中學生的社會公共生活面出發,讓學生學會生活,以不斷提升生活質量。要強調道德、心理、法律、國情、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統一在人格教育上,讓“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成為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
俞國良建議,中小學德育應注重人文性,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認知、判斷、反思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內容編排上,以學生的道德發展需要為中心,選取學生能理解、接受的內容,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使學生覺得這門課有助于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能得到啟發。應采取多樣化的途徑和方法。在課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討論、角色扮演、價值澄清等,平時輔以課外活動,如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和親子溝通。道德教育既要體現國際性、開放性,同時也可以利用地方史、歷史遺物、紀念碑等地域性資源。如在編寫面向西部地區的教材時,就可以結合延安地區的革命歷史和變遷,帶學生參觀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遺跡,激發他們的愛國意識。在教學的靈活性、生動性、形象性以及教材的圖文并茂、語言活潑、深入淺出等方面,也要加強和改進。
不要坐失小學教育良機
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副秘書長楊春茂強調,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早期教育是關鍵。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教育研究組織調查發現,讓那些有不良苗頭的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早期教育能起到很好的預防犯罪的效果。研究發現,那些有行為障礙的3至4歲兒童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么他們長到27歲時淪為罪犯的可能性要比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兒童高得多。我國古人常講“教兒嬰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是講注重兒童早期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學校、家庭往往忽視小學這一孩子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坐失良機。
相互配合才能春風化雨
記者聽到最多的說法是,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教育的根本。學校教育如果不能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是無法奏效的。中央教科所課題組最近對483名家長、362名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100名家長、50名學生、50名教師進行訪談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因素分別為,37.9%的人認為是思想道德,17.4%的人認為是脾氣性格,15.7%認為是社會適應能力,13.3%認為是身心素質,10.8%認為是學習成績,3.5%認為是勞動態度與習慣,1%認為是其他方面。這說明,家長以身作則對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忘先人美譽,不忘先祖的養育之恩,從而規范自己的言行,這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家長應以其言行風范,為子女作出榜樣,使其樂于接受教育。同時,家長還要了解和掌握科學的方法,配合學校,使德育春風化雨,無處不在。
[中小學德育怎樣改]相關文章:
3.關于德育的課件
4.德育大學論文
5.小學德育小論文
6.德育自我鑒定
7.師愛德育論文
8.班主任德育總結
9.學期德育自我鑒定
10.小學德育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