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om 2003-07-21 南京市金陵中學 葉海忠
《寫作大賽金獎得主高考作文不及格考試作文:遵守規則和鼓勵個性孰為先》一文7月11日在本版刊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和熱烈討論,新浪網轉載此文后,網友跟帖有幾千條。人們對此事件的關注已經超越了引發討論的作文本身,而是集中在我們該如何對待高考作文的規則、考試作文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標準等問題上。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刊發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和聲音,以饗讀者。需要說明的是,文章中的觀點并不針對費瀅瀅同學個人。---編者
讀了7月14日中國青年報上端木先生的文章《費瀅瀅與蘇東坡》,我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拋幾塊“磚頭”,諸位看官只管指教。
誠然,費瀅瀅同學曾經在賈平凹先生倡導的作文大賽中榮獲金獎,筆者平時也欣賞過很多她的大作,確實有獨到之處。但是,不能因此就說她寫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一定應該得到高分。就是羅納爾多也不是每場都能把球踢進對方的球門。高考有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高考語文的閱卷,時間緊,任務重。姑且不論費瀅瀅的作文究竟該得多少分,就算是誤判,那也正如綠茵場上一般,要服從裁判。因為寫作本來就很難用分數來衡量,所以高考的作文就應當有一定的游戲規則,否則就會各執己見、難以定奪。你沒有服從規則、或者規則掌握得不是很熟悉,就應當被判出局或者接受失敗的結果。很多考生、家長、老師,包括端木先生都痛恨高考語文這樣的選拔標準,可是,有誰能舉薦一個更好的能夠檢驗評價學生的母語寫作能力的方式呢?
端木先生把費瀅瀅和蘇東坡當年編造史料的史實相提并論,筆者認為這對蘇東坡先生實在有點不公平。歷史記載蘇軾被命題《刑賞忠厚之至論》,他為了論證這一觀點編造有關“皋陶”的典故,至少沒有跑題,得到賞識自是應該。費瀅瀅沒有編造故事故弄玄虛,我相信費瀅瀅的作文是她自己的感悟。因為兩年前我就拜讀過刊登在學校文學社刊物上的這篇文章。但是,高考作文有它的規則,我們既然來參加高考,就要遵守規則,要服從最后的裁決。得不到理想的分數就不要怨天尤人。要不然就學韓寒個性一把,連學都可以不上,遑論高考?
很多知名的作家都對費瀅瀅的文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沒有資格懷疑他們的評價,但是,高考作文不等同于文學創作,就是他們去寫高考作文恐怕按照高考的標準也未必能得滿分。這是因為他們不是這個游戲的參與者,不了解這個游戲的規則。
我想起一個也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例子:葉兆言先生的女兒葉子同樣是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大賽的獲獎選手,同樣也有作品和費瀅瀅一起被選入中學語文讀本,同樣是參加今年高考,我不知道她的作文具體分數,但是她卻憑借自己的能力順利通過殘酷的高考考入南京大學。
端木先生還認為,像費瀅瀅這樣“鳳毛麟角”的學生,憑這個成就就理應免試語文。事實上她已經擁有一個絕佳的機會:復旦大學已經看中她的寫作能力,把她列入自主招生的名單,前提是高考達到一本線,怎么能說沒有機會呢?可惜費瀅瀅同學最后總分僅403分,連二本都夠不上,何況就算作文拿到滿分,總分也是差了一截,也抓不住這樣的機會。這樣的結局除了自己要好好反省之外,恐怕怨不得別人。
這件事不僅引發了社會對如何去評價高考作文等話題的熱烈討論,還反映了學生在高考分數面前的非常態心理。我想,在探討高考制度的利弊得失之外,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我們還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現在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高考成績不理想,學生和家長自然心里會有點不舒服。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究竟還有什么不足?家長要安慰孩子,但更多的是教孩子如何去面對挫折。沒有絕對公平的社會,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現實,自然就要教會他們如何去適應。
[遵守規則鼓勵個性孰為先?參賽就要服從游戲規則]相關文章:
1.孰識的反義詞
2.精選參賽課件
3.參賽口號56句
10.用只要就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