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03-07-21 山東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李克杰
近年來,生源大戰已在教育界全面打響,而且已經開始向下蔓延到了小學。不僅僅是民辦和轉制小學,就連部分公辦小學,也紛紛加入到“生源大戰”中,主要方式是:校長到幼兒園選苗子;邀請家長到校參觀;通知書提前下發。
在過去的“生源大戰”中,初中爭奪小學生,高中和中專爭奪初中生,高校爭奪高中生。而現在的幼兒園“畢業生”也進入被爭奪之列了,一時成了“香餑餑”。真可謂“生源大戰”愈演愈烈。
“生源大戰”意味著教育市場的競爭激烈,一方面反映學校摒棄了“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正致力于樹立自己的辦學理念,打造學校的品牌;另一方面折射出家長們對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渴望。集中反映了教育市場上的供(學校)需(家長和學生)雙方都希望在教育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愿望。當然學校爭奪的只是他們認為“優秀”的學生,即所謂的“適應本校辦學理念的生源”。于是,“個別有特長的學生”備受青睞,有些校長許諾“可以進特長班”。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小學的“生源大戰”將帶來以下嚴重問題。
首先,它違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任務和教育目標不相符。實施素質教育要高度重視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不僅是智力或某些方面的技能,還包括學生要逐步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心理、身體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它的本質內涵應該是:“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決不能區別對待,更不能人為地區別三六九等,只關注“特長生”,不關注“普通生”。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先天智力水平本來沒有多大的差別,關鍵在后天的學習和培養。所謂有無“特長”只是“得道有先后”罷了。
其次,小學“生源戰”必然加重幼兒的學習負擔,使孩子過早地背負學習壓力,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育和健康。學前教育的任務,并不是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里健康茁壯成長。他們在幼兒園所接受的教育只是進入小學的“預備教育”:讓孩子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步融入集體、能夠與其他小朋友共處,培養他們初步的紀律意識和對知識的渴望。但由于在“生源戰”中,學校看重的是幼兒的“特長”,這就迫使家長從小就要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提前學習技能,結果必然使孩子過早、過多地背上學習的負擔,過早地失去童真。這從本質上違背“減負”的基本要求,也容易使幼兒產生厭學情緒,遺害無窮。
厚基礎、重能力,加強人文知識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對于人文知識的教育,中小學階段至關重要。讓學生過早地進入所謂“特長班”,專攻某個方面或領域并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影響了他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也會造成教育的畸形發展。
筆者認為,小學“生源戰”切不可蔓延,它違背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對尚處在學前年齡階段的孩子危害甚大,因為“生源大戰”的結果只是有少數的學生能夠被“選拔”,實現擇校的愿望,會使多數幼兒過早地嘗到“落榜”的失落感,過早地加入到成人的競爭之中,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及時加以制止。
[小學生源戰愈演愈烈]相關文章:
1.年底收官戰口號
3.人生挑戰語錄
4.挑戰的同義詞
5.抗戰紀念口號
6.膽戰心驚造句
10.關于抗戰的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