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詩《秋》見于語文高三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面的補白。當初選它,一是篇幅所限,只能選短章;二是此詩清純、明凈而富有哲理,值得一讀。但是許多學生說“讀不懂”,有些老師反映沒有相關的資料。筆者作為責編,想借此機會解讀一番。按說詩無達詁,鑒賞常無定論。文本中所有的,未必是詩人所想的;讀者所掘取的,又未必是文本中所有的,或是詩人所想的。然而詩歌鑒賞教學又要從最基本的感悟、吟誦訓練做起,清晰性原則、必然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和可言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中學詩歌鑒賞的性質和導向,并要求排除鑒賞中的淺陋低俗、模糊不清或無可無不可等情況。如果要使本文的解讀約略有助于教學,還有賴于老師酌情讓它變得清晰、簡明。
這首詩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長。總共才6句,第一層(一、二句),呈現一幅畫面,畫面有兩個鏡頭鷹在集合、鷹在言語,背景一大一小,小者是“神的家”,大者是“秋天”。這是一幅洗練而簡凈的畫面,“秋天”本來就給人以清遠、蕭然之感,“神”字更給詩帶來高遠、神圣的氛圍。至于“鷹在言語”什么,詩人也顧不上細味和訴說了,正好留下空白,留下余味。這幅畫面也許是詩人腦海中偶然閃現的,甚至有可能是本詩寫作的緣起。
第二層(三句),呈現另一幅畫面,“王在寫詩”是一處靜景,背景更簡略,只有“秋天”。“秋天”如果換在另一種文體中或許指季節、天氣,但在詩中尤其是本詩中,還有創造氛圍、呈現畫面的作用。“王在寫詩”四字簡略到極致,化描寫為敘事,促使讀者想象畫面里的內容,去填補諸多的鑒賞“未定點”:王者誰人?為何寫詩?寫了什么詩?王者與鷹的意象次第出現有什么暗示?……這幅畫面順承上一幅畫面而來,從這意義上說它的發生有必然性;其實必然性還來自另一方面:詩人常以“王”的形象自我體認,并情不自禁地要表述出來,有他的許多詩可為佐證。
第三層(四、五、六句),詩人直抒胸臆,表達對秋天的感受,既帶感情,又含哲理。詩人已是第三次唱出“秋天深了”,一種反復行進、不斷深化的詩語旋律,引帶讀者在體會自然深秋的感受的同時,也感悟人世滄桑,感悟生命的旺盛與零落。結末兩句跳躍性很大,但是明斷暗連,前面有所鋪墊,令細心的讀者想到:這兩句就是鷹“言語”的內容;這兩句是王者寫成的詩句。古來詩人寫秋篇章不盡其數,海子寫秋自有其獨異之處和深刻之處,他寫出了他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特有的既期盼又失落的躁動不安的復雜而單純的情懷,或許是他愛情之旅屢遭顛仆,或許是他在生活、工作中找不到適合于自己的位置,或許是他名不符才、才無所逞……種種遭遇或當中的一種遭遇使他生發此感慨。海子如此年輕即已生發中老年才有的感慨,實是早熟的、蒼涼的心態的顯露。
這么說,“失落”可以概括本詩主題。但又嫌其不足,概括不周全。詩人除表現失落的情懷外,還有欣悅的、自尊的情懷,這從詩的第一、二層中可以感覺出來:秋天畫面很美;王者目無旁人,他的領地是一片凈土。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既拆開詩的各“板塊”來品賞,又回味全詩總體氛圍,理應體會到這些欣悅、自尊而又失落的思想感情。
附
海子詩《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鷹在集合
神的故鄉鷹在言語
秋天深了,王在寫詩
在這個世界上秋天深了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
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1987
(劉真福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讀海子詩《秋》]相關文章:
2.海子詩歌集錦
3.海子的詩歌介紹
4.海子的詩歌精選
5.論海子的詩歌
6.近代詩人海子的詩句
10.海子的經典愛情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