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精華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42
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 孟永剛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將計算機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教師將所要傳導的信息借助音、形、象等視聽手段和文字、動畫、圖片等媒體手段,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許多青年教師被CAI這一新興教法的強大功能和優勢所吸引,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筆者在親自制作一些課件并觀看了大量相關的公開課后,除了感到耳目一新之外,對一些做法有點疑問,認為在制作和使用課件時存在幾個偏差。現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課件是否合乎語文教學規律?按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用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多媒體課件的確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用嘴巴“干巴巴”說教的教學方法,較好的給了學生多感官的刺激和更加形象具體的感知體驗,,通過CAI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教師制作課件的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但教師在注重發揮多媒體的強大信息功能的同時,卻無意中把教學過程給程式化了。課件已做好,要想方設法將課堂的進程限制在課件中,要讓下一個環節要學生按我的“圈套”發展,就得引導學生“上鉤”。一旦學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們回答。這樣讓學生反過來適應課件(不是教師)的程式,似乎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難得到訓練。
課件是否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看了課件之后,并未有多媒體教學比一些傳統課上的更生動活潑的強烈感受,整個教學過程的大部分時間仍然是教師的個人表演。我寧愿相信這是教師和學生的緊張造成的(大部分多媒體教學課是精心制作用來開公開課的)。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課件沒有很好的解決師生互動的環節,或是教師還根本沒有充分理解多媒體的強大互動功能。語文教師的空閑時間非常有限,他們要用大量的時間書寫教案和批改作文,無暇將課件精益求精。
課件下載和傳遞的信息是否準確?課件的制作是基于某一篇 課文的,在制作過程中由于一些重要素材(資料、圖片)難以找到或受到損壞,甚至對資料根本無法判斷真偽,就勉強使用或由類似的相關的替代。比如某在制作《沁園春雪》課件時因無法找到北方山原的雪景照片,就將就用其他雪景代替,教師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毛澤東該詞氣勢磅礴的意境無法體現,違背了教學傳播的準確性原則。這種作法寧缺勿濫。
課件制作是否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課件創意者在制作前往往有較好的腳本,但實際操作時卻要受制作人員(很多課件是由專業電腦人員幫助完成的)、手頭資料、硬件設施等的限制。展示的預期效果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制作時不得不忍痛做大量的修改,做好后往往面目全非,遠離了自己的初衷。有的課件(圖案)在電腦中是很美觀的,但投影到大屏幕時就大打折扣。
是否充分發揮了CAI的強大功能?一些教師只是將多媒體理解為高級黑板,將板書和教案搬上去,課件中羅列大量的文字和圖表,有的連可以口頭提出的問題也要美觀的打進屏幕中;費大量的空間把原本錄音機就可輕松完成的聲音資料存儲進去……多媒體的擴大教學范圍、延伸教師作用的得不到體現,這樣的課件可以不做。
這里可不是要抹殺CAI對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巨大的知識潛能,多感官的刺激是舊的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我只是將一些膚淺的不成熟的感想(病例)寫出來,至于如何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制作高效、靈活、合理、經濟、有針對性的課件是要廣大教師共同解決的。多媒體課件對語文教改的作用有多大,我不敢說。但我相信,做好課件對提高教學效率、凸現學生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素質有一定的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2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42
[語文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幾個偏差(論壇帖)]相關文章:
2.多媒體課件制作畢業論文
3.多媒體課件制作應用論文
4.多媒體課件制作應用設計論文
7.關于多媒體課件制作論文
8.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基本要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