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王集中學 顏大會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施行)》中明確地提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要想讓那顆心與我的話相呼應,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門。而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以人的客觀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使教育方法從“粉筆+講解”向最大限度的學生參與轉變,形成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內涵
探究性語文學習就是學生對知識的主體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的特點就是問題性,實踐性,能充分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二、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方式
研究性語文學習的方式之一是游戲。席勒認為,游戲狀態是一種克服了人的片面和異化的教育人性狀態,是自由與解放的真正體現。他有一名言,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更是人。游戲語文教育不同于以智育為唯一內容的語文教育的特點,就在于所有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每一個因素都積極參與其中,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遠離沉悶,在輕松活潑地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三、探究性語文學習的課程結構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課程結構主要包括五大環節:(1)占有信息(2)明確探究重點(3)討論游戲模式(4)游戲(5)評論
(1)占有信息
以上網、查找工具書與教師提供相結合,學生主動占有與課文相關的信息。如有關作家及創作,創作背景,以及一些歷史知識等材料。例如我們在探討“街亭之失誰之過”這一段內容時就向學生提供了這樣一些資料:①街亭的戰略地位 ②馬謖向諸葛亮進諫的“攻心計”、“反間計” ③ 劉備的臨終遺言 ④ 魏延在北伐前的戰 ⑤司馬懿對“北伐”的戰略評論等。
(2)研究探究重點
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了解相關信息后,討論確立每課學習重點。例如我們在學習《荷花淀》時,發現這篇小說并沒有驚險的戰斗故事也沒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情節,更沒有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那為什么這篇作品有如此長久的魅力?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得出:主要是小說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整體美.什么美?即環境美、人物美.景美人更美.從而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把學生探究學習的重點引到“夫妻話別”與“幾個媳婦去看丈夫的一段對話”. (3)討論游戲模式
討論游戲模式,即學生在確立了學習重點后自由討論,根據重點內容的特點,選取最輕松活潑,又能突破重點、難點的游戲模式.例如我們在學習《失街亭》,討論“街亭之失誰之過”時,學生就將這一段內容改變為課本劇《馬謖申冤》;在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時采用“模擬法庭”;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時,采用“辯論賽”。
(4)游戲
游戲,即學生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后,由學生創作游戲的腳本,選出導演、演員,編排演出.例如:我們在學習《十娘怒沉寶箱》學生自主選出了制片組導演組、演員組,還有配樂、效果等,課本劇的演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加深了對課文的把握與理解,使語文教學終于從喘不過氣的沉悶中解脫出來,而變得輕松活潑。
(5)評論
演出結束后,由導演、演員、觀眾對演出作簡短的評論,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
四、 成果展示
課本劇的腳本創作,演出以及相關的評論,論文。
幾十年過去了,諸葛亮馬謖等人均已作古,由于輔助先主劉備后主劉禪有功,諸葛亮仍被封為丞相,魏延王平等人均在帳下聽命每個人的日子都過得風光無限,而馬謖卻因街亭之過,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過著以淚洗面的生活。這一天,馬謖越想越覺得冤枉,請人寫了狀紙,來到閻王殿狀告諸葛亮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教師黨員黨課學習的思想匯報
6.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8.關于學習的演講稿
9.鼓勵學習的演講稿
10.向偉人學習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