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02年北京市高考的第一份試卷剛一面世時在廣大考生、家長、教師中產生的反應嗎?一份試卷引起的關注不亞于任何一個世界級重大事件。人們關注它的不僅僅是北京市高考試題的樣式;新增試題(名句默寫、文言文文段翻譯、古詩鑒賞)的設置方式:更關注它在語文命題改革中是如何落實既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的。種種猜測在一份濃縮了命題者的學識、智慧以及對考綱精神的充分理解的試卷中找到了答案,由此北京市語文命題小組得到了北京市師生的認可。
2003年高考可謂“非常時期,非常命題”。非常于“提前一個月”,非常于“非典時期”。盡管高考一份試卷決定終身本身是很殘酷的,但是我們仍需要追求“一份試題”的最佳效應,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較好的感受;要使絕大部分考生首場下來心態平穩并能順利完成另三門的考核。雖然我們不曾評價過語文學科在整個考試鏈條中所起的作用,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夠使高考人才選拔工程各環節(命題、監考、閱卷、錄用……)的設計、操作都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但是起碼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命一份好的語文題在高考整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題小組嚴謹的工作作風、科學求實的探索精神、虛心的態度已經不經意的在今年的試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一點從高考完畢,學生的笑臉上可以看出。經歷了“非典”,人們對包括生命的許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經歷了三次北京市命題,人們對北京市試題有了更完整的認識。所謂“平實、穩定、可借鑒”不失為是北京人對此次考試試題最中肯的評價。
一.試題考點及(部分)答案:
題號 考查內容、能力應得分 答案
一、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18分,每小題3分)
1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B
2錯別字 A
3詞語填空 D
4成語使用 D
5語病C
6銜接B
二、科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7文意篩選 B
8文意理解 C
9內容理解 A
10文意推斷 B
三、文言文閱讀(15分,每小題3分)
11實詞的解釋(哀、辭、識、乃) B
12古今詞義 A
13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其、之、以)C
14省略C
15內容的敘述與分析D
四. 詩歌鑒賞、文言文翻譯和默寫(15分)
16 文言文翻譯(5分)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17唐詩鑒賞(詩意理解,比較閱讀)(6分)
(1)賞析判斷B E
(2)比較鑒賞
體裁:兩首都是七言絕句
內容:都表達了作者由于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的對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傷。
寫法:都是在第三四句點明題旨,深化意境或都那去年與今年相比 。
默寫 (4分)
《琵琶行》中描寫琵琶聲的句子: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前赤壁賦》中描寫聽覺的句子: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
五. 現代文閱讀(18分)
19 文章閱讀整體把握(5選3) (4分)D E
20 文章閱讀微觀理解(7分)
⑴“富有的雅士”與題目的關系無法真正欣賞夜雨詩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話題。
⑵“領受”與“感悟”詞語的運用不能。作者認為,美國教授從夜雨中感受的是輕松和瀟灑,而作者獲得的是對詩意和哲理的深刻領悟。
(3)信息的提取艱難
21 文段信息的提煉與闡述 (3分)人在與自然對峙中,如果明確無誤地戰勝了自然,則會產生一種松快愉悅的美;而當人與自然的較量勢均力敵,則會產生一種悲劇美。
22 對作者觀點的說明(4分)不同意。因為作者認為現代是人類的生命力和原始創造力的發展;人類仍然會在與自然的較量中產生具有詩意的體驗。
六 語言運用(12分)
23 概括新聞內容(3分)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了有4只翅膀的恐龍的化石,有關鳥類起源的結論有可能因此改寫。
24 仿寫(仿寫一題包含的答題要素:句式、比喻、選擇另一事物、評論) (3分) 答案略
續寫: (6分)
根據要求(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兩段話都要包含“道路、身影、足跡”三個詞語。答案略
七 寫作 (60分)
26 《轉折》
二、北京市高考語文試題特點:依綱、平實穩定、可借鑒
嚴格依據高考考綱的精神。在學科考查的主體內容、相應學科能力、試卷的長度、需要閱讀的文字總量、要求學生書寫的字數、試卷的結構、題目的類型、題干的表述、試題的難中易及主客觀試題的比例等方面體現了“考試說明”的精神。
試卷總體設計似曾相識,穩字當先。基本保持了2002年高考試卷的風格,其中不乏變革、創新的成分。
試題中蘊涵的考綱理念,無形之中將中學語文教學納入“有據可依”的軌道,在有助于高校選拔新生的基礎上,有助于北京中學實施素質教育。
三、試題評價:
1、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看似不難,做對不易。選材重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通過糾正生活中不規范的讀音,不規范的寫法,培養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習慣,純潔祖國語言。通過默寫,養成老老實實作學問的習慣,杜絕猜題押寶。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從語文一道道的命題做起。
上表可見,第一大題6道小題,考查內容依次是詞語的讀音、詞語的字形、詞語(包括成語)的運用、病句修改和句子銜接。
詞語考查無論是字音、還是字形,無論是結合語境選擇詞語填空、還是使用成語,均體現了“常見、耳熟能詳、使用頻率高”的原則,不偏不怪。
特別是成語的考查,實際上是對文化積累的考查,沒有一定量的成語積累,很難在生活中恰當運用。雖然此次考查的四個成語“鳳毛麟角、同日而語、細大不捐、匪夷所思”如在嘴邊,但由于成語意義整體,結構定型,來源復雜,使用時仍需要注意防止以今律古而望文生義,要確切理解成語的語境,在細微差別上下工夫。
句子銜接題的特點突出:語段、選項表達簡潔,于樸實見工力,融知識于能力。一般情況下,做這一類題目,首先分清非語境類句組與語境類句組的差別。對于非語境類句組的銜接,首先應對所有語句進行總體分析,確定其基本內容,主要表達方式,各句之間的時間、空間或邏輯關系,然后抓住關鍵詞語,調動自己關于句群和段式的知識,對句子進行調試。對于語境類句組,要注意其觀點傾向,上下文的特定情境或題目的特殊要求。此題,當屬后一種。
句子銜接對命題、做題的水平要求極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極高。如果把句子銜接的思考過程記錄下來,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是怎樣利用選項,聯系語境,抓住帶有銜接性、標志性詞語,然后通過推理,判斷,恰當安排的思考過程。一道好的銜接題,銜接重在邏輯,結論禁得起推敲。第6道銜接題選擇文段在強調有趣可讀的基礎上更強調內在的思想銜接,如果忽略了詞語的思想功能,就可能陷入誤區,掉入命題者的陷阱。對一般程度的考生而言,這是近幾年來,銜接題中看起來容易而最易上當的一道題。
默寫范圍,明明白白寫在大綱之內,實實在在想給學生送分。如果按要求,分散在5個學期里學習,應該說,壓力不大。可是考生普遍反映不會默。為什么華采辭章,引發不了學生的興趣?我們應該在贊賞默寫一題設計精巧的同時反省我們語文教學的問題。
關于默寫,學生中確實存有僥幸心理,28篇詩文,篩了又篩,減了又減,好容易背下來,字又不會寫。此次默寫考查,強調理解下的記憶,強調兩篇作品內容上的契合。短短四句默寫,滲透出命題人的審美情趣。這種試圖在語文考題的設計中體現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藝術修養該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現象,對教學有很好的導向。
二、閱讀題(文言文、現代文)選材精巧。題干簡潔明了。答案有據可依。文言文閱讀,文段不長,有一定的情節,可讀性強。選材一反往年,求學,拜師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
試題設計注意與教材的關聯,典型的是13題。提醒學生重視平常的學習,把握“一”。在考查中讓學生真切體會能力的轉化是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做依托的,“反三”不能憑空。一道小題,1。5的分值,搭建起考核與日常教學的橋梁。
現代文命題特點鮮明,題目設置無論是整體把握,還是微觀闡釋鑒別,總體思想是:強調閱讀,力避不讀文也能做題的傾向;強調答案不是空穴來風,可以在文中的詞語、文句、文意、題目、主旨等顯著的或隱含的信息中找到依據;強調閱讀因文體不同而讀法各異的技巧能夠在做題中得到運用。體現了命題人對閱讀考查的準確把握。
三、寫作重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寫作題目:轉折。
“轉折”1、指(事物)在發展中改變原有的方向、形勢等。
2、文章或語意由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 “轉折” 詞義的核心在于“方向的改變”。
轉折一詞,習見習聞。出乎模擬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解詞不難,作到行文中準確把握主旨,材料與觀點統一不易。可謂“平中見奇”。
每一個“轉折”,都意味著一個方向的改變,都會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從這個意義而言,“轉折”具有強烈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時代感。以往寫作強調取材身邊的、自己的、有話可說的,要求抒真情、寫實感,雅俗均可、莊諧皆宜。“轉折”除此之外,還需要學生在關注自己的同時關注社會,真可謂“國事、家事、身邊事”事事可說。好的作文不僅能表現出學生知識的積累,立意的高遠、結構的巧妙、語言的文采,人品修養,還能使學生在作品中充分體現出感受時代精神,觸摸時代脈搏,深刻解剖社會的特點。“轉折”話題本身的深刻內涵以及由此產生的選材的難度給才華橫溢的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
綜觀全卷,試題設計緊扣大綱,重在基礎。命題日趨成熟,給今后教學提供明確的導向。2003年試題在保持語文學科本色的前提下,堅持語文綜合素質考查,穩中求新并逐步形成北京試題自己的特色。(人民網北京6月10日訊)
[2003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卷分析]相關文章:
1.初中政治試卷分析課件
6.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7.高考語文復習整合成語專題
10.成人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