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考試失敗并不意味著什么
上海財經大學 葉瑾
高三的“四月揭鍋”是個時髦詞兒,也就是說你的被譽為“高考前奏”的“市模”考試成績將檢驗你多年寒窗苦讀的成效,老師們也經常會拿著這個分數來激勵大家。去年考完,分數很快就出來了,大家議論著,估算著未來的高考分。很不幸,我考得一塌糊涂,隨著一年來成績逐漸提高而建立起來的信心幾近崩潰,我逃離人群,大哭了一場,那一刻我真的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跑到網吧,把自己絕望的心情發給了我在國防科技大學的一個網友,發給了我校一位心理輔導老師,后來,我得到了心理老師的一個回復:
--如此糟糕的成績是很可怕,但可貴的是它發生在你走進高考考場之前。
--對照考試大綱把考點一一梳理,當你發現大部分的考點你已經掌握時,就會很有信心了……
雖然老師的話不多,但接下來我的心情似乎也平靜了。我不再想“市模”和高考的聯系,而是把目前的復習進度和考試大綱聯系在了一起,隨著各個難點被攻破,我的心情越發明快。7月,我邁著輕松的步伐進了考場,以較好的成績結束了中學學業,來到了我向往的上海的大學。
“市模”之后,命運仍在你手中,關鍵看你怎樣把握!
提前教你一句大學里的流行語吧:“follow me,let us go!”愿你勇往直前!
復讀提升了我
北京大學2002級 唐慧:
我曾是一名理科生。前年7月24日---分數揭曉的日子,也是我的命運發生轉折的日子。我一直很成功,可是在最后關頭,我失敗了。在父母的東奔西走下,我開始了復讀生涯。
我一下子從一名理科生轉成了文科生。當時,文科方面的內容早在會考之后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是為了再戰高考,我重新找出了歷史、地理、政治課本。看著周圍的同學駕輕就熟,我的心里充滿了挫敗感,尤其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和復習后,仍然不能獲得滿意的分數。此時我意識到調整心態比學習本身更重要,我不斷以“理科綜合”的優勢鼓勵著自己,將焦慮轉化成為動力,終于在復讀的第一學期末,政治、歷史的成績達到了優秀線。
頭一年我的理想是復旦,復讀后的一年我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實力。因為已經經歷過高考,少了許多陌生造成的緊張感,結果我幸運地進入了燕園---這個充滿自由和諧氣氛的校園。
一直覺得自己是樂觀的,可以笑著迎接第二次高考;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可以走進北大;一直覺得高考失利是一次不錯的人生體驗,所以我希望能與你分享那份緊張而又自信的心情!
全是自負惹的禍
南開大學歷史系 王浩:
那個黑色的七月不堪回首,向來高傲自信的我遭受了一個無情打擊--“大學夢”被擊碎,寒窗苦讀的日子要重來。痛苦的經歷使我開始反思復習當中的不足,實際上,我的失利在于過于自負。
我輸在心態上。同學們都說我是個開朗、自信的人,在學習方面,我可能有點自負了。容易陶醉于老師的表揚和優秀的成績中,沒有注意發現學習中的漏洞。即使有時意識到存在某些不足,又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優勢,也就回避了這些問題。現在想來,那時的我是多么可笑。別的同學都在拼命地彌補自己的弱點,而我卻在回避。
在細化知識點這個關鍵環節上,我出現了一些失誤。我的記憶力不錯,自信有過目不忘之才,所以在閱讀教材時粗枝大葉。比如歷史,大事和線索記得比較牢固,但對于細節重視不夠,考試時我才發現,那些具體時間、地點我全忘了。
最后就是考試時的心理調適問題。從那次失利的經驗看,如果考前就處于興奮狀態,反而不利于考試時水平的發揮。做題時不經過冷靜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很容易判斷失誤。
考前應盡量放松自己的心情,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在考試時逐步進入狀態,先易后難,各個擊破。考試后的心態也很重要,沒必要急于核對正確答案,和其他同學對題,將拿不準的題拋開,全力投入下一科的備戰。
我的真實感受也許比起成功的經驗之談更能觸動大家,自信不等于自負,有天分更需要勤奮。
考得好還要輸得起
北京大學2002級 紀華菁:
一年前的此刻,一想到高考便會頓時惴惴不安,誠惶誠恐,于是想要逃避,不去想它。盡管自己一直名列前茅,但畢竟肩負了太多的有聲與無聲的期望:老師、家長、同學……尤其是自己,更是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特別是連續兩次“月考”將第一的寶座丟了之后,我處于憂郁與懷疑之中,我懷疑自己沒有實力了。這樣的精神狀態使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幸運的是,就在這個時候,老師、家長都給予了我極大的鼓勵與支持,他們信任的目光讓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我強迫自己冷靜、清醒地思考,是啊,越是成績好的同學往往就越放不下包袱,把一個又一個“第一”看得太重。其實,即使每次考試都是冠軍,而偏偏高考就考到了你的漏洞,那你怎么辦?
所以,成績好的同學還要輸得起,重要的不是模擬考試你得了第幾名,而是你彌補了多少知識上的缺陷。這個時候你不要期望自己有什么質的飛躍,將知識體系梳理一下,盡量多補漏就是你該做的。所以在努力的基礎上,給自己一份輕松的心情,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做“黑馬”有技巧
北京大學2002級 崔劍:
高考過后大家都叫我“黑馬”。的確,從平時的全年級一百多名到最后沖進全校前三名,這種飛躍令人刮目相看。但我一路走來,覺得這些成績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我沖刺的腳步邁得很踏實,同時保持了平和的心態。
剛上高三時,我的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分析了我的“狀態”。以我平時的成績,有望沖刺重點大學。基于這種考慮,我的目標大致定在“北外”和“上海財經”之類的大學上。于是,我開始了一年的沖刺。
由于我所在的省份去年是“大綜合”,對我這樣基礎不很牢固的學生十分不利。時間有限,漏洞不少,如果一點點補救,恐怕會事倍功半。我在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充分交流后決定,采取抓住重點,兼顧其他的策略。“3+X”重點要在“3”上下功夫。在“語數外”三門中,其中語文重積累,不是花一兩天就能學好的,除了看基礎知識,我選讀了一些思想性、文學性較高的課外書,保持思維敏捷、培養靈感;對英語,我從高二起就看幾百頁的原版《The moon dramond》,使我能夠從題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更新的角度學習英語,于是我就接著讀;數學才是我下功夫最多的地方,沒什么好說的,兩個字:做題。題型見多了,手熟了,考試準行。“X”代表的六門綜合關鍵在于抓緊課堂學習。老師上課時梳理的復習體系比你課下自己摸索的要完備得多,只要45分鐘有效率,下課不需要多少時間就可以充分掌握,每個人基本都可以做到。另外,多翻課本,爭取每看一遍都有收獲。我就這樣走進考場,相信只求過程,不注重結果……最終,我以總分650分的成績名列全校第三。我沒有狂喜的感覺,只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感謝老師和家長,同時也更加相信自己會在北大校園的路上走得更遠。
中國青年報
[往屆考生談高考:做黑馬要技巧]相關文章:
8.淺談散文的寫作技巧
10.有關寫高考生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