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南一中 劉希 郵編:430090
我們分析一下96年到2000年高考試卷可以發現,詩歌鑒賞評價題考查的比重在加大:題量由96年的一小題增加為2000年的三小題;分值也由96年的3分,陡增到2000年的12分。詩歌鑒賞又恰恰是學生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因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就顯得迫在眉睫了。然而鑒賞能力的提高又并非一日之功,我認為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于是我將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訓練貫穿到平時的讀、寫、聽、說中,因為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且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增強了。這兩方面的訓練相互促進,從而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讀。多讀,多背誦一些優秀的詩歌,不斷提高發現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因為詩歌是綜匯各種藝術手法的文學樣式,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想象奇幻,意境深邃;音律優美,辭格豐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濃墨重彩,有的淡筆白描;風格豪放可成一派,清麗婉約別是一家……但,這些不是概念,附麗于諸多贊語的是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讀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體味和養成屬于自己的鑒賞能力。才能讀一篇作品有一番心得。可以說,“讀”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一個前提。
寫。要求學生每讀一首詩之后,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化為文字。如果在讀的過程中,對詩歌的某一方面(語言、結構、表達技巧等)有獨到的體會,那么馬上記下來。鼓勵他們發現詩中的“美”,有創新意識。日積月累,鑒賞水平無形中就提高了。“寫”可以說是“讀”的深化過程。
說。“說”的訓練在每節課的前三到五分鐘進行。任務事先布置下去,讓每一位同學作好準備。上課時,點一位學生上講臺,賞析某一首詩歌。講析時可以參照自己所寫的對這首詩歌的鑒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同學們有了收獲,在訓練中,出現了不少賞析佳作。如涂攀同學對王之渙《涼州詞》一詩的賞析:這首詩是盛唐時的名篇,被王漁洋推為唐七絕的壓卷之作,首句寫得雄奇高遠,由上而下描繪遠景。黃河奔流于西北高原,從下游看好像從白云飄蕩的天際傾瀉而下。第二句描寫戍守邊城的環境險惡,高山矗立,直插天際,險峻的群山環繞之中,有一小城與萬仞高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遠景。三、四句轉入寫征人的思緒。由邊疆實景所觸發,巧妙地表達怨情。玉門關外春色來得遲,而內地已是桃紅柳綠,芳草萋萋,春光明媚。但邊地仍是黃沙滿天,寒氣侵人。此時此景,聽到笛中《折楊柳》的曲調自然勾起思鄉之情。唐時離別有折柳相贈之俗,關外春遲,無柳可折,再加上笛聲哀怨,征人的怨愁很自然就表露出來。
聽。這一環節主要由老師選取一些精典的詩文賞析文章讀給學生聽,讓他們在“聽”中學習、領悟別人是怎樣賞析詩歌的,從而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同時還可講解一些賞析方法供學生參考,如:咬文嚼字法、情感體驗法、朗讀吟誦法等。
在讀、寫、聽、說訓練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提高了;同時,他們的文學修養也增強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有了長進。因為多“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訓練,寫作興趣高漲;“說”讓每一位學生走上講臺,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膽量,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說,進行這樣的訓練收到了一石多鳥的效果。
作者郵箱:
[在讀、寫、聽、說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有關寫傾聽近義詞
2.大學在讀證明格式
3.寫元旦的詩歌
4.寫水的古代詩歌
5.寫大海的優美詩歌
6.有關寫春天的詩歌
7.寫秋天的詩歌
8.關于寫愛的詩歌
9.關于寫元旦詩歌
10.寫老師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