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西寧中學 李萬云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課程計劃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探討“自主、合作、創新”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確教學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如果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就無法談優化。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加強對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課程標準》,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7-9年級教學目標:〔一〕識字與寫字3項,〔二〕閱讀15項,〈三〉寫作10項,〔四〕口語交際8項,〔五〕綜合學習4項。二是熟悉教材,江蘇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共有六個單元、“名著推薦與閱讀”和“專題”。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讀寫聽說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每個單元有課文四篇,根據《課程標準》可分為精讀和略讀。另外,還編寫了具有特色的“狼”專題。熟悉了《課程標準》和教材,還得了解學生狀況。熟悉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渠道:與學生交流,了解班主任,進行家訪,小測驗等。對《課標》、教材、學生有了較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目標明確,教學才能有的放矢。課堂結構優化,才有基礎。
二、 激發學習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能動性。因此,激發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動活潑而又最豐富多彩的學科。語文教學關鍵在于教師不要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要貫穿于整個課堂:一是課端激疑。上課伊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方法很多,背景介紹式、故事引路式、懸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課端激趣方法等,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同時加以改造。二是課中持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如《幼時記趣》的教學,如果教師死抱課文,逐段分析,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抓住一個"趣"字,讓學生找出作者所記敘的幾件趣事:張目對日、觀蚊如鶴、鶴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體會作者樂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讓學生回憶童年生活,搜尋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三是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幼時記趣》的教學課余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童年有興趣的事情記下來,并在班上交流。看誰寫的生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就會對所學課文產生濃厚興趣。
三 、 改進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不利于學生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弊端,根據“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在學校教科室的倡導下,我吸收了“嘗試教學”、“自主參與教學”的精華,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積極施行學校提出的“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能。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向教師積極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轉變,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為主體,合作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特色。其操作步驟是:
1.展標定向。即課前出示目標,使師生共同明確教學方向,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個環節一般在導入新課(2分鐘左右)后,可以采用口頭、板書方法等出示,學生齊讀,增強共識。明白這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時間3分鐘左右。
2.嘗試自學。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要點,設計出導學要點(或問題),為學生嘗試自學打下基礎,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導學要點(或問題)出示后,學生即可嘗試自學,通常采用速讀法,迅速找出導學問題的答案。時間5--10分鐘左右。
3.組織討論。即根據導學要點及自學體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爭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因為學生自學理解的知識不一定完全準確、全面,因此組織學生分組(一般前后桌4人為一小組)討論,每人都要充分發表意見,不重復地回答出一個問題。時間5--8分鐘左右。 4.答疑解疑。即師生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信息雙向交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自學討論中尚未不能自行解決的疑難問題,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啟迪思維,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形成理性認識。一般采用初讀明文(即學生初步感知教材后,明確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精讀明理(即在學生感知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答疑解疑,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品讀明法(即通過慢嚼細咽,弄清作者是任何寫的)。答疑解疑一是要堅持教師答疑解疑與學生答疑解疑相結合,可采用全班學生討論解答,這樣訓練面大、受益面廣,學生都不能回答的再由教師解答。二是要堅持集中答疑解疑和分散答疑解疑相結合。三是堅持直接答疑解疑和提示性答疑解疑相結合。四是堅持及時答疑解疑和延遲答疑解疑相結合。時間在15分鐘左右。
5.檢測總結。即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也叫形成性檢測),它不僅是鞏固知識、信息反饋的過程,而且是查缺補漏的過程。就閱讀課而言,形成性檢測一般包括:對課題的理解程度、對重點字詞句段的理解程度、對整體結構的把握程度以及課文重難點、特點的掌握程度等。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發人深思,余味無窮的結尾。時間5--7分鐘左右。
四、學習方法指導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落腳點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掌握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的,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為此,我們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協調教法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規律,研究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協調同步,從而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二是加強指導與訓練。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教師特別注意做好示范,與學生一起學習,引導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時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訓練,促使學生動腦,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動口,提高表大能力;促使學生動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動眼,提高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學會學習。三是注意反饋與矯正。教師要隨時收集學生學習信息,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方法情況,獎優罰劣,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優化課堂結構 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高效課堂教師個人教學計劃